随着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昌江也成为海南省首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荣誉的背后,不仅体现昌江的城市文明建设程度,也是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市县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充分肯定。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荣誉称号,更是文明标杆。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从2019年开始朝着这个标杆前进,以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为宗旨,通过高位统筹、机制创新,民生提质、痛点攻坚,文明浸润、新风引领,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整体跃升。跋涉6年时间,全体昌江人民终于把标杆握在手中。
回过头看看来路,跋涉的过程,也是一座城市从内到外焕然一新的改变过程,它与荣誉称号同样重要。
事实上,从经济、人口、面积等角度,昌江并不是海南省内数一数二的“大县市”,却实现“首个”的突破。有人问:为何是昌江?
当中国城市治理迈入新的时期,来到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阶段,昌江的突破,正在为中国数以千计的县市带来启示。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民生温度
“大经济”与“小民生”的有机结合
那列载满矿石的小火车,停在老昌江人的记忆里。小火车叮叮当当驶过石碌镇,洒落铁轨的矿渣,洒满一座城市数百年的时光。
欣欣向荣的矿石工业,让昌江得名“铁城”。然而,数百年间的开采,让露天铁矿资源趋于枯竭。2011年,昌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昌江走到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关乎这座城市25万人的生计。首当其冲,是为工业寻找新的出路。
自2018年起,石碌铁矿正式从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昌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积极发展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2024年,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截至当年底,园区企业全口径税收达到7.81亿元。
正在建设的昌江核电二期项目和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的高度肯定。格罗西指出,中国的核电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典范,“玲龙一号”示范工程为全球小堆发展树立标杆。
昔日“铁城”,如今朝着“科技之城”迈进。2022年4月,昌江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名录。引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落地新型环保建材项目,2024年,昌江铁矿废石尾矿综合利用规模达到1100万吨/年,大宗固体废物利用产值达到5.2亿元。
工业转型为昌江带来经济振兴。与此同时,昌江也在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在“大经济”与“小民生”上做文章。
一个个小方框,划在昌江人民北路的路边,几位擦鞋匠坐在各自的框内,手中拿着等待修补的鞋子;另一些更大的方框,划在东风路的延伸段,一辆辆销售水果的三轮车停在框内,采买的市民围满方框。
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小商小贩也要养家糊口,最细微的经济末端,反映最广泛的民生需求。画上黄线,划出方框,昌江规划了十余个临时疏导点,来自自家农田的瓜果蔬菜,摆上城市的街头;破损的家电鞋服,家门口就可以维修。市容市貌与养家糊口得到有机结合,一个个小方块,体现一座城市对民生的温度。
当河北社区河北东一区装上崭新的声控灯,灯光亮起,映照居民的笑脸;当东海河变得水清岸绿,微风拂过,沁润熙熙攘攘的游人。
2019年以来,昌江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58条背街小巷全面升级,城镇新增就业17574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8073人次。
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昌江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记忆里的小火车,叮叮当当驶过木棉花海。民生幸福指数提升的背后,是一座“铁城”转型升级的故事。而故事还未讲完,美丽的山海黎乡,还有新时代的传颂。
生态绿度
人与自然的相生相依
沿着昌化江向西而去,它的入海口,如今是一片绿意。围棋大小的鹅卵石点缀其间,这里是望不到边的“绿色棋盘”,是棋子湾最美的模样。
66岁的陶凤交站在这里,深情的目光回望过去。33年前,这里是一片荒滩,即使是微风拂过,也能卷起漫天尘埃。每当风雨天气,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这段海岸线总是掀起滔天巨浪,不少渔船在此遇险。
种树,只有种树才能改变这一切。从1992年开始,陶凤交和姐妹们主动承担在这片沙漠中造林的重任。她们头顶烈日,脚踩滚烫的沙地,挑起上百斤重的苗木,日复一日,只为让木麻黄树在这里生根。
这支“植树娘子军”前赴后继,用一次次烈日下的奔波,凝固了流动的沙丘,换来一片绿意的棋子湾。
陶凤交和姐妹们的身后,是整个昌江、全体人民对于绿水青山的追求。“十四五”期间,截至 2025 年 3 月,昌江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38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62.59%。
曾经如同伤疤的矿坑,变成山清水秀的“绿盆”;数百名矿工,转型为花草工。从2018年至今,石碌铁矿完成复垦绿化面积上千亩,人工植树超过130万棵。
64岁的陈庆,生在霸王岭,儿时的记忆里,抬头几乎望不到天空,眼前只有遮天蔽日的高大树冠,“偶尔能看到几只长臂猿在树梢掠过,它们就像我的朋友。”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仅剩不到10只。
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陈庆成为一名护林员,守护他的“朋友们”。
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经过几代人接续努力,海南长臂猿数量达到7群42只。
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面积至少扩大4000亩。近5年来,公园发现新物种超5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片绿水青山,也在回馈一方百姓。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昌江得以打造“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的全域全季全时旅游品牌。2024年,昌江全县总接待游客283.26万人次、增长10.9%;旅游总花费累计16亿元、增长11.8%,接待游客及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
曾经交通不便的王下乡,成了民宿旅游的时尚目的地;曾经荒芜的棋子湾,成了许多人的心之所向。
当一道道刻在大自然的伤疤得到愈合,写进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的昌江故事,也在续写新的篇章。
文化厚度
穿越时光的薪火相承
2012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组成的野外考古队,对王下乡的钱铁洞遗址进行考察和试掘。大家在钱铁洞下洞挖掘和采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60余件,其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等,在上洞采集到石片、烧骨和动物化石碎骨,初步确定遗址的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学的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属于同时代遗址,说明海南岛在2万年前左右就有古人类活动。
昌化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就此成为海南岛目前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2万年间,人类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在昌化江流域采集的陶罐残片,见证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
山上的黏土,加水混成泥团,搓成泥条,一圈一圈,盘成陶罐的雏形。河里的贝壳,为它打磨,摆在屋外经受暴晒,等待进入烈火的那一刻。
黎陶技艺传承数千年,这是泥土凝成的文化,烈火燃出的遗产。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珍还记得羊拜亮老人说过的话:“万物有灵,尊重万物。”
11岁时,羊拜亮跟随母亲学习制陶技艺,此后数十年,她的人生如同照亮半空的熊熊火焰,只为护佑古朴的黎陶浴火而生。
“魑魅魍魉,速去勿来;请诸速行,勿在此乱;架火炎烧,是将以陶;佑我造器,佑我无败。”用黎语念出的祈祷词,是羊拜亮的匠心,她的身后,凝聚越来越多的匠人。
如同一场接力赛,羊拜亮把接力棒传给刘梅珍,刘梅珍则将传统技艺进行现代化设计,成为昌江重要的文旅品牌。
从生活用品,到艺术作品,设在保突村的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约200人,人均年增收超10000元。
黎陶和黎锦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昌江百姓,催生人人向上、人人向好的文化风气。
记录188种鸟类,守护一方湿地的薛美丽,入选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传承黎陶技艺,带动乡亲致富的刘梅珍,成为“感动海南”2022十大年度人物。
在她们身旁,站着一位又一位来自昌江的好人们。近年来,昌江多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新时代海南好少年”等荣誉,进一步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指数。
昌江始终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英模人物学习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通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
昌江,成为海南省首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厚度给了它基础,是持之以恒的生态绿度给了它升华,更是精准到位的民生温度给了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