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把当年收到的那份善意,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播出去。”电话那头,孙先生的声音温和却坚定。这位如今在广东金融行业打拼的海南人,十多年前还是儋州一名靠母亲卖绿豆汤、父亲编竹筐维生的困难学子。
如今,已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他,想为海南学子递上同款“追梦船票”,以这样的方式,续写一段跨越16年的暖心接力。
南国都市报记者 韩星
好心人的资助
托举起他的求学梦
2009年的夏天,对于孙先生来说,是喜忧参半的。武汉某所211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寄到老家时,他正在帮母亲在外摆摊卖绿豆汤。彼时,这个有着五个兄弟姐妹的家庭,正被生活的重担紧紧压着——父亲因截肢行动不便,靠编竹筐贴补家用;母亲顶着烈日种水稻、摆摊卖绿豆汤,才能勉强养活一家人。
哥哥姐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养家,孙先生当时是家中唯一的高中生,一所私立高中看中他的成绩,免了学费招他入学,才让他没断了学业。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孙先生开心的面容下也藏着几许忧愁,“当时看着录取通知书上的学费,半天睡不着。”
就在他对着学费发愁时,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南国都市报关于资助高考困难学子“圆梦行动”的报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拨通了热线电话,没想到这个举动成了命运的转折点。
寻求帮助的报道见报后,在记者的牵线下,一位长居海口的杭州籍“候鸟”阿姨联系上了他,表达了资助的意愿。“第一次见阿姨,是和高中老师一起去的,阿姨就只是交代了一句‘好好读书’。”孙先生说,四年间,阿姨每年都在开学前主动往他的银行卡里打款5000元,期间他还在武汉另一所高校攻读会计学双学位,阿姨又追加了5000元,前后共2.5万元。
这笔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求学路,但他身上的担子并未减轻。“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有时也要想办法帮助他们,钱要精打细算,节流开源。”孙先生在学校的帮助下申请了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交学费,并在经阿姨同意后将5000元善款用来做生活费。
生活的不易,让孙先生早早意识到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课余时间,他去厂家批景点年票来售卖,还摆过摊,尝试和同学合伙在学校附近开服装店,还摆过眼镜摊……“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知道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更知道要努力减轻家庭负担,想办法挣钱。”
从财务岗到辞职创业
如今有所成就
初到武汉时,孙先生坦言自己充满了“落差感”。“第一次出岛,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广大,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处处露怯。”虽然敏感、焦虑,但内心倔强的他,不屈服于命运最初的设定,把精力都投入学习和自我提升中。
头顶着助学贷款的压力,大学毕业后,孙先生从河北石家庄的央企财务岗做起,辗转武汉、深圳,2017年辞职创业投身金融领域,如今公司小有规模。
“时代给了机会,更重要的是当年那份资助让我在学生时代有底气往前走。”孙先生感慨道,毕业后这十多年,他出差走过全国200多个城市,总忍不住留意街角卖小吃的摊贩,在偏远乡村考察时会格外关注上学的孩子,“总想起我妈当年摆摊卖绿豆汤的样子,知道底层挣扎有多难。”
这些年来,孙先生一直和资助人保持着联系,“每次回海南,哪怕行程再赶,都会提前问她在不在海口。有时她在杭州,就约下次;赶上她在,就拎着水果和礼物去家里坐半小时,说说公司的新进展,听她讲退休后的生活。” 这份延续16年的牵挂,让他渐渐懂了:善意从不需要惊天动地,一句叮嘱、一笔汇款,就能在人心底种下强韧的种子。
5000元的约定
让爱在家乡接力续航
16年过去,当年的报道早已淹没在无边的网络海洋里。早些年一看到自己被采访的视频和新闻报道就窘迫脸红的孙先生,已经被时光和阅历培育出豁达的心境。
在外打拼的日子里,孙先生始终有着回报社会的想法,但前些年因为创业不够稳定,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直到今年夏天,看到高考放榜的消息后,他终于联系上了曾经帮助他的记者,表达了捐助的意向,“当年阿姨对我的帮助,像在我心里种了棵树,现在该轮到我给别人遮荫了。”
“我能力有限,但现在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两个学生,已经不影响生活了。”孙先生的助人计划简单而坚定:未来3-5年,每年资助2名有实际困难的海南籍考上211高校的困难学子,每人一次性发放5000元生活费,不用见面,更不需要回报,“如果他们希望聊聊学业规划、职业选择,我随时在;如果想默默努力,我也全力支持。”
5000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当年阿姨每年资助他的金额。“她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想让这份力量继续流动。”
对于受助学生,孙先生只有一个朴素的期望:“别因为贫困困住脚步,更别因为自卑封闭内心。”就像当年的他,靠着助学贷款、兼职收入和那份沉甸甸的善意,从海南的稻田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而那束16年前亮起的光,正顺着他的手,照向更多即将启航的少年。
报名方式
需要帮助的高考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报名,海南省融媒体中心将为你们牵线搭桥:
1.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6123。
2.在南国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留下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