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五指山科技特派员周兆禧深入一线“把脉开方”,用科研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林深处的科研人

五指山科技特派员周兆禧深入一线“把脉开方”,用科研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周兆禧在果园示范剪枝。(受访者供图)

  周兆禧查看果树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生于农家,长于田野,周兆禧从小便跟着父辈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他深知农民的艰辛,骨子里对土地有着敬畏之情。

  24年前,年轻的周兆禧怀揣着对大学的好奇,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课堂。那时的他,并未想过自己会与土地结下深厚的羁绊。

  岁月流转,在师长的悉心培育下,当年的青涩学子如今已独当一面,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果树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的足迹从实验室延伸至海南的雨林里,用科研力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南国都市报记者 余育桑

  跋涉雨林深处 用脚步丈量土地的“脾性”

  2021年,周兆禧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带着团队走进五指山的雨林深处,以科研调查为驱动力引领当地的农业发展。

  五指山的气候独特,究竟适合种植什么?理论上,同纬度的热带作物都能生长,但这里的7个乡镇却因地形起伏、光照差异,形成了微妙的“小气候”。对热带作物有着专研的周兆禧深知,答案不在书本里,而在土地上。

  周兆禧回忆,当时为了调查五指山地区原生热带作物的分布情况,他和团队成员,在当地护林员的带领下,带着水和干粮,背着采样设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深入到密林里开展科研调查。

  “在野外作业的时候,遇到雨天是最难的。”周兆禧说道,山里的天气阴晴不定,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乌云密布。遭遇雨天的时候,雨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泥泞路,又滑又黏稠。鞋子采在泥土里,走得踉踉跄跄,一不小心就会滑滚下山。每次雨天,周兆禧都会嘱咐团队,将笔记本和采集的样本揣在怀里,用衣服裹住。

  在毛阳镇的一次调查中,团队都在埋头赶路,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意外发现了海南韶子。”周兆禧兴奋地说:“这一发现意义重大,海南韶子与红毛丹同属,证明五指山毛阳镇周边的气候适合种植红毛丹。”然而,野外调查发现海南韶子只是开始,还有更多的热带作物需要发现和记录。

  大半年过去,周兆禧的步伐踏遍了五指山各个乡镇。骄阳将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泥泞的鞋履洗也洗不干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乡镇野生热带作物的生长坐标、生长环境等信息。基于这些数据,周兆禧主持编制了《昌化江河谷(五指山)热带雨林花果走廊产业规划》。

  他指着屏幕上的地理坐标说道,“要让农民真正受益,就必须摸透土地的‘脾性’,只有精准判断‘能种什么’‘不宜种什么’,才能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结出‘金果子’。”

  走在田野里 让科技在泥土里开花结果

  “农民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而不是书本上的理论。”周兆禧深知这一点。一颗实生果树需要十年才能挂果,而果农又有多少个十年,可能因一场灾害,之前的成果就付诸东流。他的使命,就是用科技手段帮助果农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最大的效益。

  2023年的春天,当周兆禧在办公室看完由他主编《中国山竹栽培技术》的最后一页稿件时,热科院窗外的树木正在冒着绿色的枝芽。

  回想前段时间,周兆禧还和团队蹲守在五指山的山竹基地里,此刻望着电脑校对的一行行文字,内心深处有些触动。这本系统阐述山竹栽培技术的专著,是一群科研人在五指山脚下用汗水浇灌出的“热带果实”。

  “基地占地面积300亩地,是海南最大的山竹基地,在此前受限科研的支撑,产量并不高。”1998年来到五指山的葛路军,心思放在了山竹的种植上,通过十多年的种植,面积是越来越大,但是产量也并未达到预期。

  “山竹明明能在五指山扎根,为什么产量上不去?”这个疑问困扰着他。周兆禧翻遍众多国内外文献,发现关键数据多与海南实际环境严重脱节。

  “走,去果园看看!”他带着学生来到山竹基地里,在多株山竹树下的土壤架起实验的点位,用土壤检测仪器检测土壤里的元素比例,用剪枝嫁接新芽。在果园监测的时候和野外作业一样,最糟心的就是遇到大雨。一下雨,点位的实验装置就会被雨水冲刷,果实也很轻易地被雨水打落。每逢雨天,周兆禧都会冒雨固定被吹倒的支架,用塑料薄膜裹住含苞的花朵和果实。果园里的果树较高,雨水混着汗水流进眼睛。“千万要保住,能保多少是多少!”周兆禧喃喃道。

  时间来到7月,各个不同点位的山竹树根据实验点位预先的布置,顺利结出实验预期的果实时,周兆禧看着那一颗颗青涩的果子,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此后,周兆禧便手把手教葛路军科学施肥、控果、防虫的管理技术,随着时间流逝,山竹基地里的山竹果稳量结果,逐年递增。门口还立了一个五指山科研项目的牌匾,上面写着“海南五指山山竹子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培育乡土人才 让科技薪火相传

  “农民最缺的是技术和信心。”周兆禧深知,只有让农民掌握真本事,产业才能长久。

  谈起技术培训下乡的话题,周兆禧喝了口水说道,由于研究方向涉及热带作物的种植和栽培,他时常受邀去乡镇推广热带作物种植的应用技术,但受限于文化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和理解。

  “只要有一个能开口问,我就能教,教会这一个就能发生帮扶的连锁反应。”周兆禧说,他记得有天受邀去保亭开展技术下乡培训,认识了当地的果农卓斌。培训结束后,大家都走了,这位年轻人逆着人流,快步走到了讲台前。“周老师,种榴莲难吗?”卓斌开口问道。周兆禧注意到他的笔记本上有做记录,这让他想起了20年前的自己。当时刚参加工作的他,也是这般渴望又忐忑地向老专家请教。

  “当时他问的问题特别细,连花粉采集的时间,水肥的管理都问了。”周兆禧回忆说,这种求知若渴的劲头在果农中并不多见。一个耐心地说,另外一个耐心地记,这其中,周兆禧也告诉卓斌果园集权化打造的规划。

  让周兆禧意外的是,几个月后,卓斌邀请他来保亭时,发现卓斌竟然自费搭建了一个简易育苗棚,按照他教的方法培育一园子的苗。此后,周兆禧开始倾囊相授,从辨识品种、搭建育苗棚、组建技术团队。随着技术的精进,卓斌的果园通过“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成功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此外,周兆禧不仅教他技术,还鼓励他参加农业职称评定,让“土专家”变成国家认证的“科技人员”。

  这种“传承”模式不仅仅在卓斌身上体现。在保亭,陈波在周兆禧指导下种植红毛丹,成立合作社;在毛道乡,葛路军按照周兆禧的方法,让山竹连年增收。他们身上都有着科研人员那股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劲头,深深地打动着周兆禧。

  周兆禧时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论文价值不在书本上,在果农的笑容里,果农能用得上,才是真的好。”这种务实精神感染着年轻学子,让他们沿着乡村小道来到田野上,播撒新一年的希望。

  “每个乡土人才都有燎原之势。”说到最后,看着电脑上《昌化江河谷(五指山)热带雨林花果走廊产业规划》的方案,周兆禧说,目前他正忙着筹建“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走在科技助农的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五指山科技特派员周兆禧深入一线“把脉开方”,用科研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经要闻
   第003版:封关之年看海南
   第004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第005版:老照片背后的抗战故事
   第006版:问政海南
   第007版:民生视线
   第008版:城事播报
   第009版:城事播报
   第010版:自贸港·人物
   第011版:南国观察
   第012版:南国关注
   第013版:南国关注
   第014版:资讯
   第015版:习作
   第016版:生活通
雨林深处的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