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8月20日讯(记者 易帆 文/图)曾被视为城市负担的建筑垃圾,如今在海南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全民参与,构建起覆盖“产生—运输—利用—处置”全链条的处理体系。近日,记者深入海南多地,探访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采访海南建筑垃圾治理体系的创新故事。
在临高县博厚镇金牌港开发区的清宇天岚资源化利用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推土机将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料送入自动化分拣线。砖块、混凝土、钢筋被分类破碎后,95%转化为再生骨料、环保砖等建材产品。
“以前建筑垃圾只能填埋或乱堆放,现在通过技术处理,废料成了抢手货。”企业负责人吴坚斌告诉记者,该厂每天可处理1000吨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用于乡村道路建设,环保砖则供应给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甚至污水处理后的回用水也用于厂区降尘,真正实现了“零浪费”。
在海口美楠村建筑垃圾资源化厂,智能化生产线让垃圾“重生”更为高效。记者看到,废混凝土经过破碎、筛分后,被制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再通过压制成型工艺变为透水砖和水稳层材料。厂区负责人邝继产介绍:“我们的产品已用于海口市政道路和公园建设,既节省成本,又减少自然资源消耗。”
三亚市正加速建设4座永久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预计2025年8月底全部投用。三亚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孙玉磊说:“过去建筑垃圾厂是临时用地,产能也跟不上;现在有了专业处理厂,每天可处理3000吨垃圾。”三亚市通过建筑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推行“赋码制+电子联单”的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三亚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体系。
过去,居民装修过程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不知该如何处置,要么与生活垃圾混放,要么自己找车拉到回收点,非常不方便。近年来,省住建厅联合企业推出“智慧收运”服务,购置236辆勾臂运输车和912个可移动箱体,市民只需拨打热线或登录APP,即可预约上门回收装修垃圾。
“市民只要通过小程序或者电话预约,我们就可以上门回收装修垃圾。”海口一家装修垃圾移动箱运营企业负责人王欢介绍,除了线上预约外,企业已经在海口300多个小区、商圈放置了装修垃圾回收箱体,方便市民投放装修垃圾。“以前装修剩下的砖块、水泥块不知道往哪扔,现在一个电话就有人来收,太方便了!”海口市民陈女士对这项服务赞不绝口。据统计,该模式运行至今,已累计服务超3000次,大大减少了偷倒乱倒现象。
记者了解到,省住建厅还通过探索建立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1+N”模式,即“1个省级展示场景,N个市县运用场景”,目前省级信息化监管平台及18个市县监管平台均已上线运行,全面推行电子联单管理,全力构建“源头可溯、运量可统、信息可查、轨迹可循、违规可判”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了“源头分类—专业运输—园区加工—市场应用”闭环,解决了非法倾倒、监管滞后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
近年来,海南依托“无废细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速构建“无废岛”生态雏形。
今年,全省依托规划新建成建筑垃圾治理基础设施105座,实现建筑垃圾治理体系“从无到有”。下一步,海南省住建厅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助力海南低碳岛和无废岛建设。全力构建建筑垃圾全链条管理体系。全力推进治理体系“从有到好”提升,进一步压实市县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源头管理。
同时,省住建厅将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垃圾违规倾倒排查,督促市县强化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私自排放、违规运输、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建筑垃圾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