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初一(1)班 林炜卓
假期的一天早晨,我和父亲来到海南省博物馆,触摸来自古老海洋文明的心跳。
首先,我们来到了“南溟泛舸”展馆。在讲解员的讲述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百年前的画面: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艘南宋的中型商船艰难前行。船上所有人的心似鱼儿般狂跳,恐惧地望向天边。忽然,一道逆风迎船而来,驾驶员竟不慎失误,让整艘船失控地随风驶向暗礁。在绝望声中,船在水深仅一米多的区域触礁沉没,永远埋在了深蓝色的大海深处。几百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终于考古学家在华光礁附近发掘了它,让这艘曾经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名为“华光礁1号”的商船重见天日。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下一个展厅,这里展示了从沉船中出水的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是青白釉瓷碗一类的瓷器。它们通体白色,透着光泽,近似玉的颜色,反映宋代人们对玉的高度崇尚。我还观察了福船模型,并从中了解到一个有趣现象:如果船上的龙目向前,则为商船,代表观察前方四周;若龙目朝下,则是渔船,代表搜寻水下的鱼儿。我还看到了由广州制造的“广船”的仿制模型。
到了二楼,便是“方外封疆——海南省历史文物陈列”展区。在这里,一幅海南本土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落笔洞人的石器,到战国时期神奇的青铜陶纹环形器;从原本蛮荒的流放之地,到东坡书院和海南第一位举人的出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居住的小岛,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在所有的展示文物中,有两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件是清末民初《顺风东西沙岛更路簿》(仿制品)。陆地上行走的人多了,便会形成路。但海上过往船只再多,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于是,有经验的船长将自己在海上航行的经验、探索出来的航道传授下去。久而久之,这些口耳相传的宝贵经验汇成了《更路簿》,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第二件是文教兄弟庙仿制建筑。相传,海上充满艰险,既有巨大风浪,又可能有海盗抢劫。于是,108位渔民发誓结为兄弟,在海上同生共死。不幸的是,一场大风浪将船掀翻,108位渔民长眠在了海底。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修建一座文教兄弟庙,供奉这108位异姓兄弟,慢慢地便形成了海南的一个独特风俗。正是这一件件文物,见证了先民征服海洋的愿望和古老灿烂的海洋文明。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收获了更多历史文化知识,还更深刻地了解了我的故乡的历史发展。这是极有意义的一天。(指导老师:甘雪莉)
小AI点评
文章以参观行程为线索,依次描述了在各个展馆的所见所闻,主题围绕触摸古老海洋文明、了解故乡历史发展展开,内容丰富,且重点突出。在“南溟泛舸”展馆,详细讲述了“华光礁1号”商船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其沉没与重见天日的历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