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读杨袭《我是技校生》有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整角度和焦点 看见技校生的闪光

——读杨袭《我是技校生》有感

  □杨昌睿

  “顶破天,也就是个工人了。”当这句话从父亲口中冷冷吐出时,初三毕业的成良站在东海技师学院的铁轨前,仿佛被宣判了命运。恍若一道钢线割裂世界,他走向自己从未想过的技校人生。他以为自己被抛弃了,被放逐到了社会的边缘,直到三年后,他作为最年轻的留校教师,从系主任手中接过任教聘书,在掌声与秋风中,他明白:那道他曾视作耻辱分界的钢轨,其实是通向自我的起点。

  不久前,我在昌江县新华书店的书架旁,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我是技校生》。技校生是一个不被社会主流聚焦的群体,常被人调侃或讽刺,但在成良的故事里,技校生终于找回了它本该有的尊严。光明不只属于金字塔尖的人,也属于每一个愿意低头打磨手艺、抬头仰望星空的匠人。

  和市面上流行的青春爱情、学霸故事不同,作家杨袭的这部佳作《我是技校生》,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成长小说,而是一把掷向现实的重锤。它敲碎了人们对职业教育长久以来的偏见与冷漠,用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重新丈量“前途”二字的长度。这本书讲的是由于父亲找了“小三”,母亲愤而自尽,导致主人公成良成绩下滑,被迫进了技校。在技校的三年里,他身上发生了好多事。初入东技,成良带着满心悲愤,把宿舍当成牢房,把同学看作“狱友”,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可正是在这所谓“失败者聚集地”的校园里,他遇见了真实的生活:有梦想写书的“文豪”彭浪,有只想赚大钱的陈浩南,有渴望打一架释放压抑的朱子康,也有沉默寡言却坚韧前行的马纯。他们或许分数不高,但他们鲜活、热烈、不甘于被定义。更让人动容的是大为老师——那个操着陕北口音、被学生戏称为“洋芋”“戴维”的班主任。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没有光环加身,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收手机时不动声色地包容叛逆,陪学生赴赛前默默带上妻子给的咖啡提神,最终竟以参赛选手身份站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他的存在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技能本身就有尊严。

  成良的成长轨迹,令人唏嘘又振奋。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选择道路;从抗拒技术,到痴迷增材制造;从认为“技校=终点”,到发现“技校=起点”,他在一次次比赛中突破自我,在姐姐撑起家族企业的同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最打动我的一幕,是毕业前夕423宿舍的“散伙饭”。六个少年关灯合唱《恋恋风尘》,声音错落交织,像风穿过山谷,像火点燃黑夜。那一刻,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共同走过的岁月与即将奔赴山海的情谊。他们不再是“被淘汰的一群人”,而是彼此照亮的星辰。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如果成功只是考上名校、进入体制、年薪百万的话,那么很多人注定与此无缘。但如果成功是找到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全力以赴,活得踏实而有尊严,那么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在走向成功。正如书中那句电子屏标语:“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是技校生》写的不只是技校生活,更是一种被忽视的生命状态。它让我们看到,在高考独木桥之外,还有无数条值得尊重的道路;在学历之外,还有手艺与匠心的光芒在闪烁。每个技校生都是一颗钻石,你看不到他发光,可能是角度不对。感谢杨袭,为我们调准了这个角度。这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封写给所有“被放弃者”的情书,一句温柔而坚定的宣告:你们的人生,同样值得被照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杨袭《我是技校生》有感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经要闻
   第003版: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004版:民生视线
   第005版:问政海南
   第006版:自贸港·人物
   第007版:城事播报
   第008版:南国关注
   第009版:南国文旅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萌新闻
   第013版:萌新闻
   第014版:活动
   第015版:习作
   第016版:生活通
调整角度和焦点 看见技校生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