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论处境如何
都把日子过成诗

——读《苏东坡传》有感

  □邓秀力

  最近几日,我读了一本书《苏东坡传》,作者仗剑天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书的封面有两句话: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也正是在这两句话的影响下,我一口气连续几天阅读完这本书,16万多字。

  苏东坡是散文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也是美食家,堪称一代奇才、全才。虽然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经挫折。他屡次被贬,却没有颓废沉沦。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民为友,为民尽职,作出了令人称赞的功绩。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心态,无不给人以启迪。

  翻开《苏东坡传》,与其说是读一位文人的生平,不如说是看一场“人生过山车”——他曾是朝堂上意气风发的才子,写得出“大江东去”的豪迈;也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一步步远离政治中心,却始终没被困境压垮。这份“压不垮”的韧性,恰恰是他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

  其一,困境从不是终点,而是重构自我的契机。被贬黄州时,苏东坡一度苦闷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可他没有沉湎于失意。他在东坡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在赤壁之下夜游,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把官场的“失”,变成了精神世界的“得”——不再纠结于权力得失,反而找到了与自然、与自我相处的方式。这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当失业、失恋、落差感袭来时,与其困在“为什么是我”的抱怨里,不如像苏东坡那样,换个视角看境遇,在新的天地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二,把日子过出滋味,才是对抗苦难的最好方式。苏东坡是出了名的“生活家”:在黄州,他研究出“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贬谪地的水果吃出了诗意;在儋州,他教当地人种水稻、煮茶,自己也乐在其中。同饮共乐,自耕自种,他都经历过;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过。他从不是“苦中作乐”,而是真的能从琐碎日常里发现乐趣——不是生活多完美,而是他愿意为一顿饭、一首诗、一次夜游花心思。这启示我们:现代人总在追逐“大目标”,却忽略了当下的小美好。一顿热饭、一次散步、和朋友的几句闲聊,这些“小滋味”攒起来,就是对抗焦虑的底气。

  其三,心怀他人,格局便不会被境遇困住。无论贬到哪里,苏东坡从没想过“独善其身”。在杭州,他修苏堤、疏西湖,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在徐州,他亲自带人抗洪,守住城池;在儋州,他办学堂、教读书,让当地有了第一个举人。他的诗里不只有个人情绪,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牵挂,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通透。这让我明白:一个人之所以能不被困境打败,往往是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己的烦恼”移到“能为别人做什么”时,格局就大了,痛苦也就轻了。

  合上书,回味无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首词仿佛还回荡在耳畔。苏东坡的形象不再是课本里那个遥远的“唐宋八大家”,而是一个活得鲜活、通透的“普通人”——他有过失落,有过迷茫,却始终没丢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这份“于沉浮中寻真意”的智慧,或许就是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里,最该学的一课:无论处境如何,都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成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经要闻
   第003版:政经要闻
   第004版:南国观察
   第005版:南国观察
   第006版:南国文旅
   第007版:南国文旅
   第008版:城事播报
   第009版:民生视线
   第010版:问政海南
   第011版:南国关注
   第012版:南国关注
   第013版:南国关注
   第014版:南国学堂活动
   第015版:南国学堂习作
   第016版:生活通
无论处境如何 都把日子过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