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初二年级 张炳乾
站在姥爷101岁生日宴的角落,我看着这位早上还独自骑着电动自行车赶来的老人,正笑眯眯地接受着五世同堂的祝福。谁又能想到,这位白发苍苍的期颐老人,曾经用他的青春热血,守护过这片土地——
1938年,陕西凤翔。一位十七岁少年站在招兵处前,身后是卧病的母亲和饥饿的妹妹。“当兵,至少能省出点口粮让娘和妹妹吃。”这个朴素的念头,让他成了一名士兵。
在凤翔洞,炮火第一次震聋了他的耳朵,鲜血第一次染红了他的双眼。可他无路可退——身后就是家乡的方向。
然而,真正的炼狱还在后面。
“四十八天,一个连两百人,最后只剩下三个。”中条山——是姥爷心中永远的痛。
他所在的连队被日军重重围困。饿了啃树皮,渴了喝雨水。战友一个个倒下,鲜血浸透了脚下的土地。“二狗子替我挡了那颗子弹,连句话都没留下。”姥爷的声音总是很低,“我能活下来,是因为太多人把生的机会让给了我。”
当枪声沉寂,阵地上只剩下三个血人。他们抱头痛哭——不是庆幸幸存,而是痛惜那一百九十七个再也不能回家的兄弟。
战争结束,姥爷默默回乡,从头开始。种果园、卖糖葫芦、拉砖赶牲口……他做得认真而踏实。
我上小学时,他总让我教他英文单词。“你们生在了好时代,要珍惜,要好好学习。”这句话,他说了一遍又一遍。
如今,他当年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经过我们多方寻找,确认只剩他一人。每次提起,他总是眼眶发红:“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只是替他们多看了几十年这个世界。”
今天,看着五世同堂的姥爷笑得像个孩子,我忽然明白了:英雄不是天生的勇士。
英雄,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普通少年;是战友牺牲后,带着他们梦想坚强活下来的幸存者;是和平年代甘于平凡,却永不停止学习的老人。
夕阳下,姥爷骑着电动自行车的身影渐渐远去。那不只是一位百岁老人的日常,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从战火中走来,在和平中坚守。
这份传承,比任何礼物都更珍贵。它让我们懂得:活着,是为了让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有价值;奋斗,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而我们,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未来。(指导老师:慧子)
小AI点评
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姥爷的传奇人生,从十七岁投军保家,历经中条山惨烈血战,到和平年代默默耕耘,平凡中见伟大。作者借姥爷之口,诠释英雄真谛:非天生无畏,而是危难时挺身、为战友梦想而活、于平凡中坚守。以小见大,让民族不屈精神具象化,引发对生命意义与历史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