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课程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程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

海南高校微专业
如何发挥大作用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推出“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学校供图)

  海南大学学子正在上微专业课。(学校供图)

  海南大学的微专业课堂。(学校供图)

  “无人机在跨海飞行时,飞控系统常因潮湿环境和电磁干扰出现信号波动——这是海南低空物流的真实难点。”近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夏郡婕把企业难题“搬”进了课堂。在她的“无人机应用”微专业课上,学生分组攻关,最终有小组提出的“双天线冗余+自适应滤波”方案,被合作企业采纳为技术参考。

  这种尝试通过“课堂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场景,正成为海南高校微专业建设的缩影。近期,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海南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台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陆续推出微专业,聚焦低空经济、海洋文化、医药创新等海南自贸港建设亟需领域,以“小而精”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微专业到底是什么?为何广受高校学子青睐?如何看待微专业背后的人才培养趋势?

  南国都市报记者 杜倬荷

  微专业人气爆棚 “小而精”是主要特点

  何为微专业?据了解,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或者专业领域核心素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设一组核心课程,开展的一种灵活、系统的新型专业组织模式。

  “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高校结合实际需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微专业”,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学习。

  “以前我就很喜欢看纪录片,对南海岛礁、郑和下西洋等历史文化非常好奇,但不知道如何把这份兴趣落地。”不久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5级博物馆专业研究生李璟昊抢到了今年学校新开设的“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将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国海疆史、海洋文化概论等课程。

  海南大学药学院大二学生赵佳旺十分看重微专业的实践机会,“我参加了‘医药创新与拔尖创业’微专业,跟着老师做课题、写计划书,还参加了全国性比赛。”他说,“微专业让我提前接触科研项目,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找到就业方向。”

  与传统专业课程相比,微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更注重“精”与“博”的平衡。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冯莉颖介绍,微专业一般设置3—10门核心课程,8—15学分,学习周期为数月至一年,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完成。“它不是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聚焦某一领域的核心技能集合。”

  “我们围绕‘历史纵深、文化内核、文学表达、交流互鉴、当代境界’这一逻辑主线,构建了《中国海疆史》等五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综合分析如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权益等现实议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微专业负责人邢蕾表示,目前生源地覆盖陕西、宁夏、四川等省份,报名者包括企业人士、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等多元群体,体现出微专业满足社会对于提升人文素养、理解海洋文明的需求。

  海南大学则开设了医药创新与拔尖创业、农业智能化建设微专业、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学旅行管理与策划微专业、智能生物制造共5门微专业。

  课程融合实用 跨界创新开拓“新技能”

  当前,海南各高校推出的微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学科前沿或交叉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邢蕾表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微专业整合了学院优质师资与校外资源,师资团队由本院7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构成,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行业专家意见与校外资源,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夏郡婕看来,微专业最大的特点是“紧扣职业能力需求”。“像‘无人机应用’微专业,学生学的就是岗位用的——装机、调试、故障排查,甚至参与真实项目如果园植保作业。”

  而琼台师范学院“文旅项目策划与设计”微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海南地域特色与行业趋势,涵盖文旅项目运营、策划实操、民宿酒店全流程运营、田园疗愈体验及中小学生研学课程开发等实用模块,注重实战推演与跨界融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行业核心技能。

  海南大学药学院则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邀请医药企业研发负责人、创业导师参与授课。“学生不仅能听讲座,还能直接参与项目研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该校微专业教师袁怡君谈道,微专业围绕真实项目开展实验研发、创业模拟与竞赛路演,强调“做中学”。

  瞄准特色与需求 促产才融合结硕果

  微专业的设置,也为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按下了“加速键”。然而,微专业在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师资压力、设备不足、学生家长认知度不高等挑战。未来,微专业应如何有效破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助力微专业贴合海南产业需求,可从两方面优化。”夏郡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可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支持,推动专项资源倾斜,补充特殊场景专用设备及配套软件,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可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共建“海南低空经济无人机实践基地”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本地项目,提升产业适配能力,培育针对性人才。

  有关专家认为,各校在设立微专业时应注意避免同质化,要充分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利用好校内外的优势教学资源。“建议各高校建立微专业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合理控制立项总量,及时调整或取消不适应行业发展的微专业。”

  冯莉颖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紧密对接海南自贸港“4+3+3”重点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升级动态调整微专业方向与课程,并计划出台《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微专业经费保障、资源倾斜、质量管控等系列保障措施。

  “当前,第二批微专业正在积极推进中,共涵盖5大新兴方向,包括‘食品营养与健康’‘时尚形体管理与动态美学’‘教育短视频创作与运营’‘时尚品牌数字营销’,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琼台师范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微专业将聚焦当下社会需求,围绕健康管理、新媒体内容创作、品牌运营、家庭教育等热门领域,打造前沿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学生能力边界。

  “在专业设计上,我们积极对接产业需求,如与中国移动合作规划‘数字智能’微专业,与校友企业‘柚子夫妇’共同探索设计‘新农人’培养方向,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资源的直接嫁接。”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谢小峰表示,未来,该校计划通过引入产业资源,探索项目的“自我造血”机制,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海南大学正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课程出海,与热带高校联盟成员实现学分或能力互认,服务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定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课程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关注第十一届世界自由区组织大会
   第003版:关注第十一届世界自由区组织大会
   第004版:“首”望自贸港
   第006版:民生视线
   第007版:南国观察
   第008版:生活通
海南高校微专业 如何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