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10月15日讯(记者 王康景)“暑期孩子有了好去处,这个假期孩子跟着志愿者读了好些名著和趣味故事书。”在海口市琼山区北冲溪社区居民小雅看来,社区实施的“书香领航计划”让上小学的儿子过了一个富有书香味的暑假。
社区服务事关居民幸福指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也愈加成熟,近年来海南社区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越来越多元,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服务多样且质量较优的模式。
不同社区开展的公益活动与服务模式各有千秋。
海口北冲溪社区挖掘培育“领读者”志愿团队,开展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经典诵读等活动,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带动+居民参与”的可持续阅读推广模式,丰富社区文化供给。
海口玉沙社区联合海南省爱心志愿者协会、海政社工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玉沙清凉行·暖‘新’同心圆”项目,通过“专业社工+志愿者”协同模式,整合资源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业态就业群体发放消暑饮品。
海口的长秀社区共有20余个住宅小区,辖区范围广、人口基数大、居民构成多元,儿童群体占比高,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大。长秀社区联合海政社工推出儿童艺术疗愈志愿服务项目,帮助社区的孩子们打造家门口的“心理陪伴小站”,为儿童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
在海南白沙牙叉镇城西社区,社区志愿服务队构建“红黄绿”三色服务体系,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的精准化民生服务模式,为不同社区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如红色服务对应低保户、特困户等重点保障群体;黄色服务聚焦低收入家庭,帮助破解生活难题;绿色服务覆盖普通居民群众,提供普惠便捷服务。
“例如我们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的方式,收集群众‘微心愿’,社区组建了4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上门帮助困难特殊群体打扫卫生、照料生活。”城西社区志愿者告诉记者,多元化的服务让真正有需要的群体能够享受到实惠。
作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之一,在海南东方市的福民社区,一支由候鸟老人组成的“新东方人”志愿服务队正在发挥独特“夕阳红”力量。在百家汇、三角公园等交通繁忙路段,“季老”“董老”等候鸟志愿者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常把“红灯停步,你我安全”挂在嘴边。此外,“银发候鸟”们还化身“环境卫士”,聚焦背街小巷、楼道死角等卫生顽疾,协助社区完成重点区域改造,共建幸福社区。
在屯昌枫木社区,专业社工与志愿者为社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设计涵盖绘画创意、手工实践、趣味阅读、科普探究等多元板块的假期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中收获友谊,增强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