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学联驻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处理资料的张嵘森。面前,这个在国际辩论场上能连续8分钟侃侃而谈的年轻人,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口中“曾紧张到2分钟说不出话”的模样。从哲学系硕士到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从内向学子到国际辩手,这位海南大学学子的成长轨迹,从开放中打破边界,在碰撞中重塑自我。
□南国都市报记者 袁玉龙/文 郑光平/图
站上辩论舞台
他开始打开心扉表达自己
“第一次面试辩论队,三位面试官盯着我,我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足足沉默了2分钟,最后才艰难挤出一句:‘我……想试试。’”张嵘森笑着回忆。那时刚上海南大学的他在本科阶段,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点开了热门辩论节目的视频,屏幕里辩手们逻辑清晰的表达、多角度剖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不禁感叹,“原来一件事可以有这么多视角,原来语言可以有这么强的力量。”
带着这份好奇,他开始尝试接触辩论。在进入辩论队后,他每周有20个小时泡在共享会议室查资料、练攻防,从最初的开口就忘词到现在在辩论台上游刃有余地引经据典。第一次站在辩论场时,他记得自己“口条不流畅,准备的论据也站不住脚”,下来后甚至有些沮丧。但正是这次“不完美的开场”,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从害怕与他人的眼神接触,到直视千人礼堂与对手进行激烈地的思想交锋。辩论队的经历,让他在与不同学科队友的思维碰撞中,完成了从“I人”到“辩论达人”的蜕变。
在去年的一场辩论比赛中,张嵘森和队友面对的是关于武汉“萝卜快跑”无人汽车的辩题。他不仅查阅了大量技术资料,还特意去街头采访了出租车司机。一位司机师傅的话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司机师傅说:“小伙子,等以后全是无人驾驶了,我们这些开了20年车的人,该去哪儿找饭碗?”
这个问题让他突然明白:“辩论不只是技巧比拼,同样任何技术发展都不能绕过‘人’这个核心。”在一次次的辩论准备中,他学会了倾听不同的声音,也渐渐打开了自己。“现在的我,更愿意表达,也更懂得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
海大书院制改革
他从跨学科交流中找到辩论的独特视角
2022年,海南大学启动书院制改革,为张嵘森的辩论之路打开了另一扇窗。书院制强化了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专业互补,扩大了学生共同的成长空间。法学专业的室友带他剖析刑法案例,艺术生同学教他品鉴男高音,跨学科的日常交流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封闭的内心。
“有一次碰到法学相关的辩题,我的法学专业室友直接把法条搬出来,帮我梳理逻辑漏洞;聊到社会热点时,学新闻的同学会提醒我‘看看事件背后的传播规律’。”张嵘森说,这种跨学科的交流,让他在辩论中总能找到独特的视角。
同时,他也告诉记者,他至今仍把一位队友的话写在备赛笔记本上:“真正的勇敢,不是逃避变革带来的痛苦,而是明知变革会伴随着阵痛,却依然坚定地为追寻真实的阳光努力生长。”
2023年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海南大学以一分之差惜败北大。队长那句“不敢再来才丢人”,让他读懂“比冠军更珍贵的是站上赛场的勇气”。福州的茶馆里,他和台湾辩手阿杰分享清补凉的配方,通过闲聊发现“辩论是两岸年轻人的共同语言”。这些跨越山海的相遇,让他的视野从辩题本身,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就像自贸港连接世界,辩论也在连接人心。”
“海南大学这几年冲进全国前列,就像给我们年轻人打了强心针。”张嵘森的话语里满是笃定。从本科到硕士,他见证着书院制改革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也亲历着自贸港建设带来的机遇:“在这里,每个有想法的年轻人都能找到土壤。”如今,身为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的他,已规划好未来:“读完博士,还要留在海南。”在他看来,自贸港的人文社科领域正待深耕,“就像辩论需要多角度思考,这片土地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元的声音。”
面向未来
他将奔赴共建自贸港之约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系主任郭熙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张嵘森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表现优异。他不仅高质量完成了规定课程,还注重科研与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并在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此外,张嵘森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大学生辩论赛、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今年是海南封关运作的关键之年,我想留下来,看看这里能长出什么样的未来。”张荣森的语气里带着笃定。
在他看来,海南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中的可能性”。“海大这几年排名跃升100多位,自贸港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这种发展速度,在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他计划硕士毕业后继续在海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依然围绕自贸港的人文社科问题。
“或许以后我会成为一名老师,或许会参与到自贸港的政策研究中,但无论做什么,我都想留在海南。”张荣森说,辩论教会他“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而自贸港恰好给了他探索的舞台,“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有太多的问题值得研究。我想和这片土地一起,慢慢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