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幕式
4条免费公交专线往返会场
大会开幕式将于12月9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迎宾厅举办,场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
为方便广大高校毕业生、社会各界参加专场招才引智活动,大会期间,将开通4条免费往返公交专线。
专线1:由海南大学北门至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专线2:由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至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专线3:由海南医学院至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专线4:由万绿园至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往程停靠公交站为:海南大学北门、海南师范大学龙昆南校区、海南医学院南门、万绿园和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首班时间为9:00,末班为17:00,专线发班间隔30分钟/班。
2
两场主题论坛
陈松林沈昌祥院士
及一批专家等参会
首届中国(海南)人才交流大会将举办中国(海南)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论坛、海南自贸港产才融合发展论坛这两场论坛。
中国(海南)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论坛,以“数字化时代下人力资源发展的变革力量”为议题,探讨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海南自贸港产才融合发展论坛,以“产业跨界互动交流,探索人才合作共赢”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和国际贸易等领域,探讨海南自贸港人才如何赋能产业发展。
大会将邀请一批院士、高层次专家和学界、产业界代表,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陈松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青岛大学药学院教授姜国辉,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沈昌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杨志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将作主旨演讲或参加圆桌对话。
据悉,论坛将促成海口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代表校企签约合作,海南自贸港国际人才发展联盟成立、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中国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等成果落地。
1
一场招才引智专场活动
1.2万个岗位揽才
近半年薪超10万
据介绍,首届中国(海南)人才交流大会专场招才引智活动,聚焦海南自贸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高效农业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招聘活动设立1个主场招聘活动,以及国际人才招聘会、高端“候鸟”人才对接会2个两个专区,面向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外籍留学生、海归人才、高层次人才、“候鸟”人才开展对接洽谈。
岗位情况:截至12月5日——
专场招才引智活动
共发布岗位12359个:
国有企业岗位2825个(央企1107个,省内国企1718个)
事业单位岗位4651个
民营企业岗位3960个
外企岗位266个
其他岗位657个
年薪10万元以上
岗位5153个:
10万元-30万元岗位4742个
30万元-100万元的岗位411个
招聘单位包括国家电投集团、中免(海口)、海南旅投、海南核电、文昌国际航天城投资开发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以及海南师范大学、海南西部中心医院等科研、教育、医疗单位。
招才引智活动还将同步开展线上专场招聘活动,打造不打烊的“云招聘”平台。
3
三场“海南行”活动
搭建专业化人才交流平台 扩大海南引才“朋友圈”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名博士、百家人力资源机构、61家省外高校引才工作站代表,将开展海南行活动,在大会期间赴市县、重点园区实地参观考察。
记者了解到,“百名博士海南行”中,博士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优质院校,专业包含信息工程学、生物化工、金融经济、医药学、农业科学等领域。
“百家人力资源机构海南行”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涵盖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智、埃摩森、猎聘、锐仕方达等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省外高校引才工作站代表海南行”中,共有来自24个省市的61所高校代表参加,包括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中部分高校还将与海南重点园区、企业签订合作意向。
据介绍,大会通过海南行活动,搭建起海南自贸港‘专业化’人才开放交流平台,争取引入各类急需紧缺博士人才,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机构贡献力量,扩大海南省高校引才工作站“朋友圈”,并通过高校引才工作站提升海南对高校毕业生的“磁吸力”,坚定引导毕业生赴琼就业创业的信心。
提前探馆
现场设人才“加油站”
6大专区展示自贸港
12月9日,首届中国(海南)人才交流大会开幕式、主题论坛和招才引智专场活动将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会开幕在即,12月7日下午,记者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看到,现场各个分会场的搭建布置正在有序进行中。
大会开幕式主会场设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迎宾厅,场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目前大会主舞台区正在搭建,主视觉巨幅画面已就位,舞台灯光正在有序布设。1040个席位已布置完毕,置身其中,可以预见大会开幕时的热闹氛围。
大会主场招聘区位于8号馆,这里将聚集超400家用人单位,现场展位已经搭建完毕。
此外,本次大会现场还设有意向来琼人才“加油站”,包括市县成果产品展区、政策咨询解读区、直播宣传推介区、人才赋能专区等六大展示专区,多维度帮助人才认识自贸港、加入自贸港。
(本版稿件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 韩星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