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林雅慧带着女儿菁菁前往广州检查,结果依然不尽人意。菁菁的双眼视网膜脱落没有好转,等待她的,很可能是彻底失明。
11岁的菁菁,已经没办法看清家门上贴着的“福”字,读书写字全靠妈妈为她伴读。读一句,写一句,不算工整的字体,歪歪扭扭写出了边框。
然而,林雅慧只有小学学历,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从事保洁工作。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一只口罩遮住了半张脸,尘土飞扬之间,她努力守护女儿的梦。
菁菁的理想是考上大学,学历史专业。林雅慧的理想,则是在头铺村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与女儿共同走过这条最为艰辛的道路。
□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读出来的知识
听进去的世界
刚刚过去的寒假,林雅慧每天都在为菁菁朗读课文和习题,从晚饭之后,一直伴读到深夜。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是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白鹭》,读到这,林雅慧让菁菁想象白鹭渡水的景象。
菁菁看不清颜色,妈妈朗读的内容,就是她所能见到的世界。
她知道另一种“色素”——“视网膜色素细胞死亡”,这是导致她的左眼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菁菁的左眼几乎失明,只剩下微微的光感,右眼视力只有0.15,只能看见移动的物体。
视力的变化,发生在2020年,那年7岁的菁菁,眼前时常出现黑影,伴有闪光和飞蚊症状。
林雅慧以为菁菁患上低血糖,调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没有好转。她为菁菁配了一副近视眼镜,可是视力还在继续下降。
2022年3月,菁菁被确诊患有视网膜脱落,此后经历4次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却止不住视力的恶化。
从四年级开始,听妈妈朗读,成了菁菁唯一的课后学习。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林雅慧记得,最初时,菁菁没法理解“垂钓”与“钓鱼”的区别。林雅慧也解释不清楚,她借了很多种教辅书,在网络上查看教学解读,终于找到了答案。
“垂钓更注重过程,强调垂钓的行为本身。钓鱼注重结果,强调钓‘鱼’这个收获。”过程与结果,在林雅慧看来都很重要。
或许菁菁注定彻底失去视力,但是在失去的过程中,林雅慧希望她能得一些东西。“知识、快乐,以及对于未来的信心。”
晚上10点半,菁菁要睡觉了,林雅慧终于能做些自己的事——做家务,准备第二天的辅导材料。次日凌晨2点,忙完这一切,她调好清晨5点15分的闹钟。
几乎是一眨眼,闹铃就响了。每天总是睡不够,睁不开眼时,林雅慧告诉自己:“你落下一秒,菁菁就会落下更多。”
停不住的奔跑
放不下的女儿
菁菁在海口市海燕小学就读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菁菁每科成绩都是“A”,只有体育成绩为“B”。
视网膜脱落,让菁菁所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林雅慧带着菁菁来到学校报到。整洁的校园里,林雅慧看见了菁菁曾经摔下的楼梯,曾经撞过的柱子。
那次从教学楼的楼梯摔下,菁菁把脚踝扭伤了,膝盖也被磕破。
“但是我没有哭。”菁菁告诉林雅慧,不算疼,“没有动手术时的麻醉针疼。”4次手术,菁菁打过4次麻醉针,每一次麻醉药效退去,菁菁都会疼出一身冷汗。
报到结束,林雅慧赶回单位,继续未完成的打扫。林雅慧负责3个楼层的卫生清洁工作,在楼梯间上下奔跑,80厘米长、50厘米宽的垃圾袋,一装就是四五袋。
她的时间被切割成许多碎片。凌晨5点30分赶到单位,提前做清洁;上午7点回一趟家,带菁菁洗漱、吃饭、上学;下午4点,接菁菁放学,再回单位收尾。
林雅慧的爱人是面点师,工作很忙碌。“我的时间可以调整,我多做一些。”32岁的林雅慧,只有90多斤重,1.54米的身高,比大扫帚还矮一截。
2010年,林雅慧来到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2013年,菁菁出生,那是林雅慧和爱人最快乐的时光。夫妻俩给菁菁起了这个名字,希望她像青青的小草,努力成长,长成沁人心田的绿茵。
林雅慧教她写字,陪她说话,菁菁很早就喜欢阅读。“喜欢读历史类的书籍,喜欢看人物传记、历史上的大事记。”渐渐地,菁菁有了一个梦想:考大学,学历史。
这是林雅慧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未来。成长在海口市头铺村,母亲早逝,父亲外出务工,爷爷靠着经营小卖部供林雅慧读完小学。那时,林雅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设计师,可是小学毕业前夕,家里失窃了。
“值钱的物品都被洗劫一空,这时,弟弟也要上学了。”把机会留给弟弟,林雅慧从此在亲戚朋友的小商店里帮忙,每个寒暑假,她都要联系曾经的同学们,向他们借读过的教材、用过的习题册。即使只有小学学历,她也不打算停止学习。
求学的梦,如今寄托在菁菁的身上。一家人租住在头铺村一间民居的二楼,小小的房间摆满了废弃的双架床,这里曾是一间学生宿舍。
一张破旧的书桌,母女俩相对而坐。用过的草稿纸,写着一句话:“自助者,天助之。”
向下降的视力
往上攀的梦想
确诊视网膜脱落之后,菁菁在2022年3月迎来了第一次手术。一家人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手术费。
手术很成功,借助眼镜,菁菁可以正常上学。然而,当年年底的一次高烧,让菁菁的视力再次下降,左眼仅剩微弱的光感,右眼只能看见移动的物体。
林雅慧没有灰心,带着菁菁四处问诊。2023年1月,菁菁接受第二次手术,仍然没能改善视力。2023年7月,菁菁接受第三次手术,一家人盼着奇迹发生。
复查那天,医生告诉林雅慧,视网膜又脱落了。“好转的可能性很小,未来很可能会彻底失明。”
听完结果,林雅慧木然地转过身,牵着菁菁来到一楼走廊的尽头。远处是一座花池,鸟儿在树丛间跳跃,五颜六色的花草点缀其中,可是菁菁看不见。
委屈、痛苦、失望,无数情绪瞬间涌上心头,看着鲜艳的花朵,林雅慧抱着菁菁号啕大哭。
不知哭了多久,林雅慧感觉有人在轻轻拍抚她的后背。泪眼蒙眬中,她看到菁菁的脸,以及那双小小的手。
“妈妈别哭了,我还能听到鸟儿在叫。”
擦干眼泪,林雅慧把眼睛闭上。这世界最初是一片黑暗,渐渐地,鸟鸣、人声、车辆轰鸣,无数声音的涌入,让这世界仿佛有了色彩。这一刻,林雅慧接受了。“如果菁菁终究要失去很多,总有一些美好,是她可以拥有的。”
菁菁能拥有梦想吗?林雅慧听朋友说过陈寅恪的故事。失明之后,陈寅恪依然坚强从事历史学研究,写下《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著作。
林雅慧把陈寅恪的故事告诉菁菁,菁菁的第一个想法,是通过听书软件和妈妈的朗读,完整了解陈寅恪的一生。
为菁菁伴读的这些日子,也是林雅慧学习的过程。她在一字一句练习普通话,学着像一位真正的老师那样,认真备课,为菁菁梳理知识点。林雅慧依然怀着希望,她仍在学习眼科知识,与菁菁一同走在求医路上,希望能得到帮助,也盼着奇迹的出现。
门前的小路旁,依稀生长着不起眼的小草,连日的阴雨,把它们打落在泥土之中。这是一种接受,却不是一种妥协,它们永远向着阳光。
每一个清晨,菁菁和林雅慧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跌跌撞撞;每一个夜晚,母女俩坐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书声琅琅。
也许有那么一天,菁菁彻底看不见了,她离她的梦想更远了。林雅慧依然愿意为她朗读,无论要读多少年,只愿她坚强、自由,向上生长。“小草不就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