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从鸟类“小白”到闻声识鸟从家庭主妇到湿地保护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鸟类“小白”到闻声识鸟从家庭主妇到湿地保护者

美丽的蜕变

  黑脸琵鹭来昌江“做客”。(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薛美丽。

  在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拍到的彩鹮。

  “上体具绿色及紫色光泽,嘴近黑色、脚绿褐色,颈、上背、肩和最内侧翼上覆羽色深……”4月27日7时,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迎来一群新“游客”,它们低空翱翔、觅食。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收进了百米外一台照相机的镜头。镜头后传来惊喜的声音,“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

  当天下午,湿地公园传来一则消息:昌江首次记录到彩鹮。12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现身湿地公园,海南监测到的彩鹮数量创新高。记录者:薛美丽。

  南国都市报 记者 李绍远

  转型  从家庭主妇到摄影发烧友

  薛美丽是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近年来,她的名字经常和湿地公园新增国家级保护鸟类等字眼一起出现在新闻报道里。伴随着湿地公园曝光率的增加,人们对湿地的认知和保护也日益增强。可鲜有人知,薛美丽曾是一名家庭主妇。大学毕业不久她就结婚了,丈夫是一名军人,夫妻俩长期两地分居。她一人在老家河南照顾老人、带孩子,一晃就是15年。

  2017年12月,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启动。2019年1月,薛美丽作为随军家属来到海南,被安排到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

  刚开始,薛美丽每天忙着送材料、打印、复印文件等“跑腿”工作。到岗10个月,她还未曾到过湿地公园。

  “一问三不知?”“生态数据怎么还是2017年的第一次摸底调查的数据?”2019年11月,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在了解湿地公园验收建设工作情况后,在电话里将薛美丽“训了一顿”。

  正是这一通电话,燃起了薛美丽的斗志。她开始认真学习湿地公园试点总体规划、国家验收评分标准等。同年底,省、县两级林业部门组织开展湿地公园的生态评测,薛美丽参与其中,跟随评测团队首次用脚步丈量湿地。

  “湿地公园面积5054亩,除去小叶桉树、麻黄等植被外,可观鸟、挖掘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有2000多亩。”经过一个月的生态监测,薛美丽萌生了自己拍摄记录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想法,“要经常记录,才能有新发现。我要把湿地公园的家底摸清楚。”

  “想要做好湿地公园的宣教工作,除了监测了解家底外,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可湿地公园当时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版权的照片,宣教工作无从做起。”2020年3月,薛美丽自掏腰包买来第一台照相机。此后,她的足迹遍布湿地的每一个角落,每天拍摄上千张照片,再挑选、查看,通过翻阅资料,重新认识湿地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

  成长  从鸟类“小白”到闻声识鸟

  “小鸟!快看,有小鸟!”

  “薛美丽,你只会说鸟、鸟、鸟,你知道它们是什么鸟类吗?有什么特征?”

  在几次开展生态监测中,遇到鸟类,薛美丽就兴奋地喊叫,被摄影师打趣说她只会“鸟叫”,她一度为此脸红,也羡慕摄影师能精准喊出鸟类名字的独特本领。

  “不懂就学!”薛美丽喜欢阅读科普、探险类书籍,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她坚信,“这项本领我也能学会。”

  为此,薛美丽买来了中国鸟类图鉴、亚洲鸟类图鉴等书籍,认真识别各种鸟类,再到湿地拍摄鸟类,和书籍一一印证。仅仅一年时间,薛美丽就认识了上百种鸟类,也对湿地公园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机、望远镜、三脚架是薛美丽丈量湿地“三件套”。拍鸟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还是一项体力活。一段时间下来,薛美丽已是精疲力尽,还要面对蚊虫叮咬,防范毒蛇、毒虫的侵害。她说,“像是一场历险记。”

  一次,因长时间在酷热天气下蹲守拍鸟,薛美丽中暑晕倒,幸好队友及时救助。

  一次,她被毒虫咬后皮肤溃烂,大夏天只能穿着长衣长裤遮挡,汗水流过溃烂的皮肤,奇痒疼痛。一个月后,全身皮肤开始脱落,长出粉嫩的新皮。薛美丽说,那次就像蛇一样蜕皮,换了一层皮。

  还有一次,薛美丽一人前往湿地查看红外线相机设置和维护情况。经过草丛时,一条色彩斑斓的蛇从草丛里蹿出,“嗖”一下穿过她脚下,脚底传来的阵阵凉意让薛美丽吓得原地蹦起,一只鞋子被甩出老远。站稳后,她心跳加剧,衣服也被冷汗浸湿。“那是一条毒蛇,反应慢点就危险了。”薛美丽说起来仍觉得后怕。

  尽管如此,薛美丽依旧坚持穿梭在湿地的每一个角落。

  6月,初夏的风带着热气,午时更是燥热难耐。薛美丽一身疲惫回到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外廊坐着,将帽子拿到手上扇风。远处的花丛中传来阵阵尖细、洪亮的鸟叫声。

  “这是黄腹花蜜鸟在叫,它们经常在花朵、树枝之间追逐,喜欢吃花朵中间的花蕊。夏天这种鸟在海南很常见。”薛美丽笑着说,如今她可以通过鸟叫声,识别几十种海南常见的留鸟。

  这项本领,她算入门了。

  蜕变  从拍鸟达人到湿地保护者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暴晒闷热,秋季荒草拦路,冬季潮湿路滑,对于薛美丽来说,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感受。

  她喜欢这份工作,更喜欢湿地时而微风静谧,时而蝉鸣鸟叫的生态环境。“湿地就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她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2021年9月,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棉凫被记录;同年12月,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现身湿地公园,是湿地公园出现的第一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是昌江首笔黑脸琵鹭的记录;2022年3月,鹤鹬首次在湿地公园被记录;2023年6月,一对紫水鸡成鸟带着6只紫水鸡幼崽在湿地觅食,这是海南首次记录到6只幼崽同框的画面……

  这些都是薛美丽用相机镜头拍下的湿地公园“稀客”。棉凫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鸭子”,上一次在海南被记录的时间还是1904年,薛美丽也成了海南棉凫记录第三人。

  如今,湿地公园记录到的鸟类已从2017年的83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0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8种。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熟知薛美丽的人发现,这几年她时常把鸟类保护知识挂在嘴边,劝说人们要保护湿地,避免人为破坏。

  薛美丽在沼泽地竖立警示牌,向拍鸟爱好者科普鸟类保护常识,也曾在荒郊野岭里,孤身赶走偷猎人。

  随着湿地的生态逐渐向好,被记录的珍稀鸟类数量增多,也吸引更多人前来拍鸟。薛美丽深感一个人的力量单薄,“为了拍鸟类起飞的画面,有些人会拿石头扔砸。”

  为此,薛美丽增加了湿地巡护次数,还与爱鸟人成立了“昌江爱鸟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形成十几人的团队,定期开展巡护、监测鸟类状态。

  昌江护林员林书坤常在湿地公园巡查,多次与薛美丽相遇。他笑着说,“美丽姐工作很认真,为人热情。特别是她胆子很大,敢一个人在湿地四处巡护。”

  “美丽姐”是湿地周边人员和同事对薛美丽的昵称。如今,这株美丽之花正在湿地公园热烈绽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从鸟类“小白”到闻声识鸟从家庭主妇到湿地保护者~~~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时政要闻
   第003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004版:感动海南2024十大年度人物评选
   第005版:2024高招进行时
   第006版:2024中招进行时
   第007版:城事播报
   第008版:南国智库·观察
   第009版:非遗里的海南
   第010版:海南“村VA”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
   第011版:国内新闻
   第012版:国内新闻
   第013版:国际新闻
   第014版:南国好彩
   第015版:南国好彩
   第016版:习作
美丽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