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8版)
新质生产力连连迸发
今年,三亚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4万多份大豆材料采收后,首次就地在三亚的实验室进行基因鉴定。
这是智慧育种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变化,也是南繁硅谷建设新质生产力之一。
3月,面向育种数据处理全流程的智慧育种平台在三亚发布,该平台实现了包括育种数据管理和分析、大模型大算力优化加速、人工智能算法预测亲本及优良品种的育种全流程整合,其数据容量、运行速度以及数据安全措施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有智慧育种后,育种科研人员的试验田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育种材料,而是增加了各种高科技设备,有些在实验室就可操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博士高华伟介绍。
“未来,海南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将持续为种业‘中国芯’注入更多海南力量,这其中,智慧育种将为种业创新注入新动力。”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育种新技术加速运用,如今,一批好技术先后落地三亚。
为提高科研人员获取数据效率,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研制了田间巡检机器人以及与之配套的作物田间表型智能分析系统,用于解决大规模育种材料田间试验表型分析、验证与鉴定问题。
南繁育种不用亲自来海南,也可以进行?答案是肯定的。
解决育种人此前每年长途跋涉来海南育种不便的,是种业CRO模式这一新模式。
在今年的中国种子大会上,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联通三亚、乐东、陵水三地的南繁服务资源并线上集中展示,实现南繁服务信息资源集聚化、平台化、统一化。
“目前,通过省级以上审(鉴、认)定或农业农村部登记的95%甘蔗新品种也是由我们南繁种业研究所提供的甘蔗杂交种子选育而来。”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常海龙总介绍,该所的甘蔗杂交CRO模式已服务过来自12个省、超30家科研机构。依托一站式南繁种业CRO服务,为南繁科研单位提供玉米、花生等作物种植CRO服务。累计引进玉米、大豆及甘薯等新 品种数百个,为超100家单位提供南繁CRO服务。
种业CRO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南繁科研人员不来海南,就没办法保障南繁育种持续性的难题。代繁代制种类除了传统的水稻、玉米等品种外,还包括甘蔗、花生等南繁作物。
目前,三亚在全国首创南繁种业CRO模式,已在全国率先形成覆盖育制种全环节技术服务的种业CRO业态。
南繁硅谷助推种业振兴
2024年,是种业振兴从“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我国种业振兴也迎来新起点。1月在三亚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种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重点,对南繁硅谷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新平台、新力量、新产业……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开放环境,为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加速育种创新主体在海南聚焦速度。
据了解,海南省将锚定南繁硅谷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建设目标,聚焦“种源+种业+种市”,全力推进南繁种业高质量发展。除推进产学研创新主体加速集聚,逐步打造种子科技创新策源地外,还加速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等。支持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科研平台,培育本地“当家品种”,加快推进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种业龙头企业引进,做大一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做强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做精一批南繁种业CRO企业,培育壮大南繁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