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4月24日讯(记者 吴岳文 通讯员 朴希鹏)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海南分会场系列活动在文昌、三亚、海口三地联动举办,通过“人才赋能、科普惠民、艺术融合”三大维度,全方位展现海南自贸港的航天创新活力与开放姿态,吸引数万名公众线上线下参与,为航天强国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4月24日,“星聚文昌·才赋航天”航天人才与创新成果双向驱动发展大会在海南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综合信息与服务平台举行。海南省国防科工办、文昌市政府、高校及企业代表共商航天产业发展大计,贯宣海南自贸港人才政策赋能航天英才新机遇、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引才举措。现场签署“海南自贸港卫星星座”“七星实验室”等战略协议,推动卫星星座建设与核心技术攻关。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发布“陆海空”七大专项成果,涵盖卫星研制、海洋监测等领域,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航天卫星超级工厂(海南)有限公司、海南长光卫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同步发布超百个核心岗位需求,释放产业聚才强信号。
文昌与三亚分会场以沉浸式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索热情。4月24日,文昌分会场通过“气象-航天手牵手”互动、水火箭实验、航天器模型拼装等趣味项目,吸引数百名师生参与;三亚分会场组织200余名师生参观卫星数据接收系统、遥感科技展厅,聆听航天科普讲座,近距离感受航天科技魅力。
4月23日至26日,海口万绿园上演“天宫穹顶”沉浸式光影艺术秀。以滨海大道楼宇为幕布,通过动态光影展现长征五号升空轨迹、中国空间站等场景,融合“嫦娥六号”实时数据与海南雨林生态元素,打造“科技与艺术共生”的视觉奇观。
系列活动通过政策宣贯、成果展示、产教签约与公众互动,全面彰显海南航天产业的创新动能。海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将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深化“陆海空”资源整合,加速构建国际一流商业航天生态圈。未来,文昌国际航天城将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亚与海口持续拓展航天科普与文旅融合新场景,为航天强国战略贡献海南智慧。以“向天图强”为指引,海南正以开放机制、优质服务汇聚全球航天资源,在自贸港热土上书写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商业航天
海南专属卫星星座建设启动
4月24日,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与海南航天城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科卫星(海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海南自贸港卫星星座”合作协议,标志着海南专属卫星星座建设正式启动。“海南自贸港卫星星座”项目一期由“海哨”卫星组网实现,其中“海哨”一号卫星已于2024年12月成功实现首发,在轨业务化运行;“海哨”二号卫星定于今年7月份发射,“海哨”三号卫星计划明年6月份发射。该星座重点聚焦高分辨率、低倾角、全极化雷达卫星领域,凭借先进的技术创新理念引领商业遥感卫星发展潮流,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建设。未来将为海南在国内外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航天创新
“七星实验室” 与北京邮电大学签约
当天,由航天创新中心全力推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七星实验室”与北京邮电大学成功签约,为“七星实验室”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源泉。一直备受瞩目的“七星实验室”汇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防七子院校,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平台建设,支持海南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航天旅游
航天观礼环保基金成立
活动现场,主办方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航天体验活动,还发布了多个航天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成立“航天观礼环保基金”、签署多方战略协议等举措,释放出文昌航天产业向“文旅+”生态延伸的战略信号。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既是文昌持续“3+1+N”航天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也是文昌航天旅游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航天旅游热潮火爆,为有效促进文昌航天旅游业态布局,打造航天生态圈。中旅(海南)航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文昌市委党校、荷烁文化、星熠领航(北京)公司等机构,签署多项战略协议,旨在共建文昌航天文旅生态,初期着力聚焦航天观礼嘉年华、航天研学、工业旅游三大板块,构建文昌航天旅游产品谱系。同步成立的“航天观礼环保基金”由海南省慈善总会牵头,是中国首次尝试将环保理念系统化融入航天旅游。基金将助力航天相关的环保项目,并通过一系列慈善项目,对儿童青少年接触航天知识与环保理念给予支持。此举将航天强国战略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是科技报国与生态惠民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