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浅语拾翠
一天下午我在公园里闲逛,偶遇一只卧在台阶上的棕猫,小猫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逗它,它既不回避,也不搭理人。
正当我要识趣地离开时,棕猫忽然两眼圆睁,站起身,“喵呜”地叫了一声,我暗自庆幸,以为是棕猫对我的挽留,这时身后传来一位老者的声音:“咪咪,咪咪,来了,来了!”只见一位大爷,满脸宠溺地招呼着棕猫,然后轻车熟路地走向一处空地,棕猫紧随其后。
在空地处,大爷对着草丛喊了几声:“小黄,小黄!吃饭了!”一阵细细簌簌,一只橘猫窜了出来,跃上一个石墩子,稳稳坐下,“喵呜”一声,算是问好。
大爷从手提袋里掏出个碗,倒上猫粮,端给了橘猫;接着又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些酸奶,放在棕猫面前。我忍不住惊叹棕猫吃得蛮好,待遇挺高。
大爷告诉我,棕猫以前胃口很好,可以吃猫粮,现在年纪大了,牙齿慢慢退化,咬不动猫粮,他就给棕猫准备了酸奶,再搭配一些泡软的猫粮。说着大爷又端出一个碗,里面装着泡胀的猫粮。
通过交谈得知,大爷已经85岁高龄,来公园里喂这两只小猫六年了,老人家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来一次给猫猫喂食。我说:“大爷,这两只猫有您的喂养,它们可真幸运!”大爷笑着说:“其实我也很幸运,这几年小猫也陪着我,我想着每天要来给它们喂吃的,这一天就觉得有事情可以去做,也是生活的寄托……我们老了,自己给别人也帮不了什么忙,不麻烦别人就算好的了。和小猫玩一玩,挺好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情绪价值’‘双向奔赴’,哈哈哈哈!”
大爷的话让人觉得既温暖、感动,又有点心酸、心疼。
人的老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体检报告单上越来越多的不正常标记?工号越来越靠前?被四五十岁的人称“阿姨”“叔叔”?从办完退休手续的那一天?公交地铁上被主动让座?从孙辈不再需要接送、照顾的时候?通讯录里逐渐减少的名单?想约个人聊聊、聚聚,却不知道信息发给谁?……
老去,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孤独。林语堂这样说孤独:“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
当许多曾经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演变为“无关”的时候,那便是被孤独包围的时候。公园里的那位大爷不到八十岁开始喂猫,想必在这之前,他也走过一段孤独的日子吧,在与两只小猫两千多日的相互温暖陪伴中,如大爷所言是彼此提供“情绪价值”,是“双向奔赴”。
如今中国人均寿命78岁多,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据,但也说明老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老去的旅程上,与自己相伴的会是越来越浓重的孤独感。
如何去消解孤独感,使自己人生后半段的旅程多一点色彩?像前文中的大爷那样,找到精神的寄托,是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寄托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可以是爱好,适合自己就好:有人选择了养猫,养狗,养鸟;有人回到乡下种地,过起了田园生活;有人修身养性,练字绘画;有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了社区志愿者;有人打太极,锻炼身体;有人拍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精神的寄托未必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身体状况之下,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寄托”可以呈变量状态存在,主打一个随性而行,轻松愉快。
一位相熟的大姐,六十几岁的时候身体硬朗,喜欢旅游,拍下许多好看的影像;快七十岁的时候,膝关节不适,没法走太远,她在网上找了绘画课程,在家学习画画,几个月过去画得有模有样;后来女儿又送给她一只猫,大姐的生活更丰富了。每次见她,她都眼中有光,笑容明亮。
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说:不要为太阳西下,落到桑榆之间,而去哀叹,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天空,美丽灿烂。
面对老去,若能在每日重复的吃饭、穿衣这样琐碎的生活里,找到一点让自己心动的乐趣,找到些许令自己眼前一亮的光,找到一个温暖的陪伴,那便是平凡又美好的所在,也是治愈晚年孤独感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