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海南省首家琼剧博物馆——“吴开英琼剧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被列为海南省第45家备案私人博物馆的文化场馆,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8月27日,原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吴开英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耗时三年打造的这座琼剧博物馆,可能不仅是海南本土艺术的“家”,或许更是无数海南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坐标。
□南国都市报记者 陈望 实习生 王佳婧 文/图
克服“三超”难题 历时三年打造琼剧博物馆
琼剧,又称海南戏、琼州戏,作为岭南四大剧种之一,自明代中叶萌芽至今已走过400余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开英长期从事戏曲研究,在多年调研中,他深感海南缺乏一个集中展示琼剧历史的场馆。早在2012年,他就曾向海口文化部门提议建设琼剧主题展示空间,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等客观原因,一度搁置下来。
“如果能做起来,用这种方式传承琼剧,那多么有意义呀。”吴开英从构想撰写《寻踪觅迹》一书起步,在搜集大量资料后,萌生了建设琼剧博物馆的想法。
2022年,68岁的他以一己之力,毅然启动筹建工作。
选馆址时,吴开英犯了轴劲——“我们一开始选址选了三四十个地方,但都不太满意,还是觉得要选在琼山,琼剧根在这!”吴开英指着海口琼山地图,当年琼剧戏班出城必走的新大洲大道,如今成了博物馆的“坐标线”。
筹建过程同样困难重重,吴开英将其概括为“三超”——超规模、超预算、超乎想象的困难。由于没有先例,他曾找专业公司设计,对方报价一百万。为节约成本,最终他决定自行策划设计。博物馆从设计、装修到布展,几乎全由吴开英夫妇二人主导。为节省开支,他们亲自挑选展柜、整理史料,甚至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清代琼剧唱本等拿出来展出。
最初200平方米的计划,因藏品数量远超预期,最终扩展到420平方米,空间租赁成本和装修费用大幅增加,预算超支三四十万元;更棘手的是审批流程——作为民间自发建设的博物馆,从申报登记到合法运营,需经过民政、旅文、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批。
尽管有诸多困难,吴开英始终坚持“民间办馆、公益为主”的原则,最终在海口市旅文局、民政局的支持下,拿到了运营资质。
“淘”回散落琼剧藏品 为琼剧安一个“家”
开馆当天,多位琼剧界人士、戏迷朋友从全岛各地赶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一位老戏迷说:“感谢吴开英老师为琼剧安了一个‘家’,我们的乡音有了归宿。”
走进博物馆,42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历史厅、剧目与人物厅、海外传播厅、黑胶唱片厅、戏俗厅等多个展览区域,1100件藏品串联起琼剧的前世今生。
历史厅里,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的釉光流转,经专家鉴定已有四百四十多年历史,被视为“镇馆之宝”;民国烟雾器的锈迹沉默,展示了早期琼剧舞台技术的前沿面貌。“这只琉璃罐为明代晚期万宁琉川窑烧制品,全国罕见,更宝贵的是罐上所绘的正是琼剧表演的情景,细腻地雕琢出两位形态各异的戏曲人物,他们身着戏服,仿佛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的琼剧片段。”吴开英说。
人物厅则聚焦琼剧名家,既有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海南梅兰芳”的林道修的戏服、赴京艺人使用的老皮箱、琼剧剧本原件,更有琼剧大家郑长和的卧室复原场景——老架子床、收纳金银细软的皮箱木箱、1948年从新加坡带回的搪瓷茶盘、戏迷赠送的金龙戏珠漆器花瓶。
海外传播厅则用地图和实物讲述琼剧“下南洋”的故事。产于1925年的布伦瑞克留声机播放着灌制于南洋的琼剧老唱片,片中唱腔与海南本土唱腔有着微妙异同。
吴开英介绍,藏品的收集主要源于三个渠道:本土收藏家、艺人家属和亲朋好友;经由新加坡友人介绍,从海外典当行征集名家物品;以及在文物市场收集藏品。
这些藏品不仅是琼剧自明末走来沧桑变迁的见证,更承载着无数梨园子弟的汗水与掌声。“博物馆的这些藏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让孩子们、观众们走进来了解琼剧,感受本土文化。”吴开英告诉记者,希望将琼剧博物馆打造为对外展示琼剧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游客和国际友人前来参观,了解琼剧文化。
未来规划:多个项目续写琼剧新章
光把宝贝锁在馆里不算完,吴开英的“野心”藏在未来计划里:和新加坡琼剧社团办“跨海联展”,让南洋的琼剧旧物“回娘家”,也让海南的藏品漂洋过海,让散落在侨乡的琼剧记忆,终将顺着海浪归巢;依托博物馆开展4k剧目拍摄、出版馆刊和图册;举办亲子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能站上虚拟舞台,披凤冠、甩水袖,和家长一起走进来感受历史,感受琼剧。
“我们准备把馆藏的经典剧目,整理出来拍摄,让更多观众享受现在的技术带来的琼剧冲击力。”吴开英说,拍摄高清4K的视频项目是博物馆建成第一个项目,近期将开始实施。
同时,他还想办一个琼剧艺术的刊物,既是馆刊,又是普及琼剧知识的平台,用这个刊物把大量爱好琼剧、研究琼剧的这些作者的文章,和他们演出的剧照以及最近剧目创作等进行展示。“我们还打算出一本博物馆的图册,现在展品很多,但观展的观众并不能清晰了解每一件展品的故事和历史,而可以通过图册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让大家感受,原来这件东西这么有价值。”
吴开英称,目前,他正与新加坡华侨合作,做一个琼剧艺人当年遗留在东南亚各国遗留物件回海南的展览,就是一个交流展,不断扩大琼剧的影响力,让它通过这些老物件再次唤醒大家对琼剧的老记忆。
琼剧的传承需要薪火相传。吴开英充满期待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让琼剧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这座由退休工作者构筑的文化灯塔,不仅照亮了琼剧四百多年的沧桑历程,更点亮了琼剧文化的民间火种。吴开英用毕生积蓄与满腔热忱换来的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部可观、可触、可感的琼剧史诗。
“方便的时候多到这里参观、听曲、看戏。”文化的根脉,从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藏在每一个普通人不愿遗忘的执念里,这是吴开英最真诚的愿望,也是一位文化守护者最深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