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南宁9月1日电(记者黄凯莹、陈露缘)新学期来临,“开学焦虑”再度成为家长圈里的热议话题。家长的“开学焦虑”从何而来?对孩子会有何影响?又应如何科学化解?
家长多操心一点
孩子开学就更顺一点?
对照新学期课程表,帮孩子整理课本和练习册,一遍又一遍……开学前,广西南宁市民张筱敏频繁进出儿女的房间,忙前忙后。张筱敏说,“总感觉,每年都‘关键’,想要给孩子最充足的准备才能保障新学年顺利开始。”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家长的“开学焦虑”并不比孩子弱。家长们的开学焦虑“收藏”在手机待办一件件事项中,“预约理发”“午托缴费”等行程密密麻麻排列其中。
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认为,家长在孩子开学前做的一系列积极准备,其本质是通过“可控行为”缓解对未知的担忧,在合理范围内具有积极意义。若焦虑超出合理范围,易对家庭氛围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瞎操心”
易为孩子开学“反向赋能”
多位受访中小学教师认为,不少家长会陷入“瞎操心”的误区,反而加重孩子负担。
广西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教师欧阳佳艳称,一些家长因“对比”滋生出开学焦虑,忽视孩子的个体节奏。比如,拿自家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对比,说“别人都会,就你还不会”;又如,督促孩子“超前预习”。
雷灵提醒,家长过度的开学焦虑具有多方面的潜在危害,易引发亲子双重内耗。从心理层面看,家长的过度焦虑会通过言行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将“开学”与“压力”错误地“捆绑”,由此可能催生厌学情绪和自我否定,形成“家长焦虑→孩子抵触→家长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化焦虑为动力
让新学期更“可期”
雷灵认为,“从‘掌控孩子’转向‘调节自我’,是家长化焦虑为动力的关键。”
雷灵建议,一方面,家长应接纳“不完美准备”,同时相信孩子的自我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减少“无效焦虑行为”,尤其是一些多次重复的物品检查、叮嘱等,可转而通过运动、与其他家长理性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
欧阳佳艳等受访老师则建议,家长应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开学适应期的状态,避免用高标准给孩子施压,同时可通过主动了解班级开学后的教学计划等具体信息,适当减少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但也不用“尽善尽美”,对于开学,家长轻松自如应对也能为孩子树立从容应对未知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