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指山市区驾车一个小时,就来到初保村,这里藏着一片依山势而建的黎族船型屋。从高处看去,茅草覆顶,木板古朴,形似倒扣的木船,与周边山林融为一体。63岁的村民王庆南站在一座新修缮的船型屋前,仔细观察修缮后的房梁,黝黑又粗糙的手掌轻抚过四周的木板,仿佛在触摸一件珍贵的珠宝。
“我出生在这里,18岁前都没离开过村子。”王庆南的普通话有浓重的乡音。阳光穿过树林,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自记事起,他见证了村子里船型屋的诞生到衰微,岁月如歌,如今也看着这项传承千年的建筑技艺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
□南国都市报 记者 余育桑 文/图
修缮船型屋
是责任,也是义务
走进初保村,一股清新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山坡上的船型屋,错落有致,古韵十足。作为海南省黎族干栏式建筑技艺省级传承人的王庆南,日常手持木刀和木板,巡视船型屋,为松动的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对他而言是责任,也是义务。“最近雨季,被水浸泡腐烂的木板需要及时替换和修缮,不换房子就容易坏。”王庆南边走边说,村子里的船型屋修缮并不容易,前前后后用了2年的时间,该打理的时候还要打理。
王庆南告诉记者,他自小就在船型屋的庇护下长大,对船型屋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眼中,船型屋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黎族先民为适应雨林环境的智慧结晶。
谈起村子的往事,王庆南娓娓道来。村子自诞生伊始,与世隔绝,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附近的土地被开垦成为水田,当地黎族人民的语言里,初保村为“德什龙”,意为“大水田之上的村寨”,久而久之,初保村的名字就在各个黎族村庄中流传开来。为了能在湿热的雨林里有一个安居的场所,村民就用村子周围的木头、茅草、泥巴、竹子搭建弧形的茅草屋,屋内在用木板拼接隔离出不同功能的空间。茅草屋内冬暖夏凉,形成了天然的庇护,黎族人民便在此安养生息,直到今天。
而再结实的木头,也受不了风雨的侵蚀和时间的洗礼,原本老旧的船型屋已经出现结构松动,不再适合居住。2012年,村民们搬进了用水泥建造的初保新村,配备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2023年五指山市启动了初保村船型屋的全面修缮工程。这期间,王庆南被聘请在村子里修缮船型屋。
王庆南带着记者走进一间由他修复的船型屋,指着屋顶的横梁自豪地说道:“以前的黎族先民制作的茅草屋是不用铁钉固定,用简单的榫卯结构和竹子相接,现在我也在沿用着先辈们传授的方法来修缮。”
王庆南说道,全村现存船型屋单体建筑60余座,全都是黎族特有的金字形茅草屋,修复的材料也是用天然的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59座船型屋建筑尽可能保留原有的风貌。
在父辈的影响下
学会代代相传的技艺
“第一次造房子是七八岁,父亲搭建房子,自己就在旁边打下手,耳濡目染下,自己就会了。”王庆南回忆起自己初次尝试修建船型屋的情景,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与兴奋。他说,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匠人,儿时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就跟着父亲建房子打发时间,凭着感觉和对父亲技艺的模仿,一点点地摸索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庆南逐渐掌握了船型屋建造的精髓,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去建造船型屋。在乡亲眼里,造房子成为当下的一种潮流。
后来他逐渐了解到,船型屋之所以独特,不仅在于其形似倒扣的船只,更在于其文化内涵与建造技艺的结合。船型屋作为黎族的文化符号,建造的过程极为讲究,从选材到加工,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主梁、副梁的搭配,柱子的稳固支撑,以及茅草的紧密编织,共同构成了船型屋金字塔型的特性,王庆南介绍道。“以前造房子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有时材料紧张,就会用其他数量多的材料进行替换。比如用来铺满四周房檐的木板不够,就会用竹子代替,但是总体结构是不会有变化的。”王庆南看着屋檐说道。
在不通车也不通电的年代,修缮一座船型屋需要人们齐心协力。王庆南和村民需在天亮时上山,精心挑选适宜的木材进行砍伐,随后依靠人力将沉重的木材搬运下山,期间每一步都需谨慎万分,特别是作为整座房屋支撑的主梁木头,更是在搬运过程中不容有丝毫损伤。材料准备齐全后就要用木刀、锯子、斧头等工具将木头削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这个时间需持续三个月以上。
在结婚时,王庆南为迎娶心爱的姑娘建造婚房。“那时候全村人都来帮忙,小伙子们抢着学手艺,姑娘们送来自酿的山兰酒。”他指着山坡上一座船型屋说,那是我最美的作品,妻子当时说住进这样的船型屋,一辈子都不羡慕别人的砖瓦房。
一晃40多年悄然逝去,在这漫长的时光里,王庆南无数次投身于船型屋的建造与修复工作,黎族船型屋的结构特点早已铭记于心,这项技艺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守屋人”到“讲解员”
想让更多人了解船型屋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保护区的建立,村民不得不正视船型屋的局限性。
“现在的人都住进了功能完善的钢筋水泥房,有煤气、有空调,船型屋相比之下就简陋了。”王庆南苦笑着摇头。
“木头再坚硬也是木头,时间一长,抵不过自然的侵蚀。”王庆南说,相较于现代建筑常用的钢筋水泥材料,船型屋在坚固性与耐久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风雨的侵蚀、虫蚁的蛀咬、阳光的暴晒等多种因素,对船型屋的结构和材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使得船型屋的整体安全性大幅下降,不再适宜人们居住其中。
王庆南边走边说道,当下船型屋修复材料造价高昂,超出了当地居民的承受范围,久而久之,受损的船型屋也越来越多。村子的年轻人也对外面的广阔世界充满向往,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在这股时代浪潮中试图寻得新的机遇与方向。
如果老一代匠人不在了,这房子不是没人修了?面对这个问题,王庆南长叹一声:“对啊,这也是目前担心的问题,以前村子里到处都是木头敲打的声音,现在没有了,毕竟年轻人追求的生活和我们不一样了。”他捣鼓着屋顶上的茅草,忽然又笑起来:“不过只要还有人想看,我就一直修下去。”
据悉,2022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初保村被确定为提名地范围内与黎族历史文化有关的传统村落,村子被更多的人所知悉,许多游客远道而来了解黎族传统民居的历史,王庆南有时也会客串导游,给游客讲解船型屋的故事,期待换一种方式让初保村能焕发新的生机。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把这门技艺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船型屋”,采访尾声时下起小雨,雨水滴落茅草屋顶勾勒出船型一般的优美弧线,与远方的青山相互映照,王庆南站在屋檐下,看着远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