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 盆小妹
翻飞的竹竿
晨雾缭绕未尽,社区活动中心的运动场上已回荡起清脆的“嗒嗒”竹竿声。
穿红绸衫的陈阿姨踩着“嗒嗒”声跳跃,银发在晨光里碎成星星。我驻足观看,去年校运会扭伤的脚踝忽然传来隐约的钝痛,却又被眼前的律动勾住——那些跃动的竹竿多像爷爷生前编竹筐时上下翻飞的竹篾,而陈阿姨晃动的银镯声,竟与记忆中黎村清晨的山泉叮咚声重叠。
“小妹来试试?”陈阿姨忽然收住竹竿问道。我心底泛起一丝想要尝试的念头,却又因曾经的伤痛将这份渴望悄悄藏起。“别怕,竹竿舞讲究眼随竹动,你听,嗒嗒——嗒嗒嗒……”陈阿姨示范道。我将脚踝受伤的经历向陈阿姨和盘托出,她安慰我说:“没关系,我有办法。”
药酒的温度
竹篓掀开一角,山兰米酒的甜香混着艾草味飘过来。“来,坐下。”陈阿姨拍拍石凳,她从王大爷手中接过散发着米酒香气的浓郁药酒,说:“这药酒用牛大力根泡三个月,你王大爷肩周炎犯时,就是靠这药酒揉好的。”
药酒顺着脚踝骨缝渗进去时,掌心的温度混着药香渗进皮肤,像晒过太阳的棉被裹住了骨头。陈阿姨边给我揉,边说:“当年我在黎村采药材时,一脚踩空伤到脚踝,也是用这药酒敷了一整月。”
王大爷吹起了鼻箫,低沉而悠长的曲调在暮色中缓缓流淌,像是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呼唤,带着山林间的清新与神秘,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聆听这份来自岁月的馈赠。随着悠扬的旋律,药酒的温度将伤痛消散,仅留下心灵的平和与满足。
草木的密语
竹筒饭升腾着热气,陈阿姨用筷子在饭粒上戳出个小窝,笑着说:“这是给山风留的位置。老辈人说,风会把汗里的浊气卷走,就像竹竿舞要趁沾着露水跳,才不会沾了日头的燥气。”她咬着饭粒轻笑,黎锦腰包上的山藤纹在灯光下泛着靛蓝光泽。
王大爷把鼻箫递到我眼前,我看到箫身上刻着细小的蕨类纹路。他吹起另一支调子,像山鹿踩着月光跃过溪涧。陈阿姨跟着节奏抖肩,收束时腰背挺得如槟榔树般笔直,向我介绍道:“跳完要这样站定,让风从袖口钻进去,把每个骨节都吹透。”
孩子们不知何时围了过来,最小的妞妞伸手摸竹竿,指尖蹭上未干的手汗,忽然惊呼:“呀,竹竿流汗啦!”陈阿姨笑得直不起腰。
大地的节拍
月光已漫过椰树梢。王大爷的鼻箫换了首曲子,音符如露珠滚落荷叶,在石板路上溅起细碎的光。陈阿姨往我兜里塞了袋牛大力干片,嘱咐道:“煮水时加片柠檬叶,去腥。”
路灯投下树叶的影子,我忽然懂得陈阿姨总说的“活命经”——不是医院病历上的康复指南,而是晨雾里竹竿与晨光的私语,是药酒揉开筋络时草木的叹息,是竹筒饭里藏着的山风密码。当我转身回望,月光下大地在均匀呼吸,正和着远处的虫鸣,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将所有关于自然、生命的故事,都收进了夜色中。
我不经感叹: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日子都跟着自然的节拍起舞,而我们的身体,早就藏着与草木共生的健康密码。
小AI点评
文章以“竹竿舞”为线索,将竹竿舞、药酒、竹筒饭、鼻箫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元素巧妙串联起来,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