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昌江牛皮凳传承人林亚松的六十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老手艺坐得更久

昌江牛皮凳传承人林亚松的六十载
  林亚松正在制作牛皮凳

  黎族牛皮凳

  林亚松(左一)与其他牛皮凳技艺传承人一同制作牛皮凳

  九月的一个早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富村的牛皮凳传习所前,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81岁的林亚松和几位同村的手艺人围坐在一起,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摆弄着藤条和木框。这些经验丰富的制凳好手,都曾师从林亚松。环顾如今的水富村,许多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村民,都是林亚松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

  □南国都市报记者 鲁启兰文/图

  牛皮凳手艺传承300年

  村庄里家家自己做凳子

  “那个时候,村里只剩下三个人做牛皮凳。”林亚松语气平和,道出了一段手艺濒临失传的往事,“一个现在已经过世了,一个和我同龄。”以前,订单稀少,年轻人外出谋生,这门传承了300年的老手艺,在寂静的村庄里几乎只剩下回响。

  牛皮凳,是海南黎族人家中寻常又不寻常的物件。说它寻常,是因它曾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制作的日常家具;说它不寻常,是因它承载着约300年的黎族生活智慧。相传黎族祖先早年狩猎后,会用黄猄皮、鹿皮制作皮具,禁止捕猎后,改用牛皮做凳,这是物尽其用的体现,也是传统手工艺的延续。一张完整的牛皮凳,以坚韧的藤木为骨架,上好的牛皮为凳面,全靠手工缠绕、打磨、固定。

  作为水富村里如今最年长的牛皮凳技艺传承人,林亚松接触牛皮凳的缘由很简单。“那时没钱买桌椅,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19岁那年,他跟着外祖父学习这门手艺。从此,上山寻找藤条和乔木,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备料、晒干、绑藤、固定牛皮……工序繁琐,双手被刀具和藤条划出口子是家常便饭。

  牛皮凳远赴法国巴黎参展

  黎村传统手艺亮相世界舞台

  “难,真的难。”林亚松坦率地说,“刚开始也想过放弃,但有人买就能换钱补贴家用,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正是这份最朴实的生存动力,支撑他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全村只剩下三位手艺人坚守,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具,“只要还能接到订单,就说明牛皮凳还有人记得,坚持就没有白费。”

  岁月的积累,让他对牛皮凳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他尤其看重凳子的平衡感,“制作方法很讲究,受力要均匀,凳面要平,不能一高一低,不然坐上去不舒服,也不耐用。”林亚松常说:“牛皮凳不要碰水,木头怕潮,容易发黑发霉。但只要保管好,它不容易生虫、磨烂,两三代人拿去坐,没问题。”这门手艺,也如同他描述的牛皮凳一样,在时代变迁中历经考验,韧性十足。

  水富村的老人们都记得,村庄原本有一个源于山林的名字——牙迫村,隶属于王下乡。过去交通闭塞,生活困难。

  2002年,为摆脱发展困境,整村搬迁至现在的石碌镇。尽管生活环境变了,但祖辈流传下来的牛皮凳制作手艺,却像深扎于土地的根系,被村民们小心翼翼地传承、守护。林亚松等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为这门技艺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随着近年来昌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牛皮凳的发展也迎来转机。牛皮凳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县级、省级非遗名录。

  2021年,在政府扶持下,水富村建起了牛皮凳传习所,定期开展技艺培训,这门手艺得以系统性地传承和推广。当地还组织手艺人参加“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冬交会乃至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各类活动,极大地拓宽了牛皮凳销路,提升了知名度。更让村民们振奋的是,他们的牛皮凳还在2024年远赴法国巴黎参展,让这项深藏在黎族村落的手艺,第一次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这份坚守与时代的机遇相结合,让老手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年轻人加入学习行列

  牛皮凳手艺重焕生机

  如今的水富村,是昌江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的核心传承地,拥有包括林亚松在内的11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熟练制作牛皮凳的村民已从过去寥寥几人增长到50人。年产量从零星几张发展到3000多张,年产值约60万元,生产方式也由单打独斗转变为合作社式协作生产。

  眼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学习行列,林亚松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到订单后,工序很多,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有的负责准备材料,有的专管晾晒,有的擅长绑藤条……大家一起完成任务!”合作社统一接单,男女老少分工协作,牛皮凳已成为连接村民情感、带动增收的特色产业。

  在林亚松的熏陶下,他的妻子、五个孩子,乃至孙辈,也都接触并学习了这门技艺。左邻右舍的互助,年轻一代的加入,让这门一度濒临沉寂的老手艺,重新让人们认识,带领大家体验生活的温度。

  从家庭到村庄,传承的路径愈发清晰,发展的蓝图也日益宏伟。石碌镇水富村党支部书记韩卫全介绍,村里正在注册黎族牛皮凳商标,并计划建设研学基地,将牛皮凳制作技艺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让这项技艺转变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

  而这一切宏大的愿景,都源于一个个村民如林亚松那般勤劳、坚毅的双手。在林亚松家门口的水泥地上,时常能看到正在晾晒的牛皮凳半成品。他会用手抚过一张张即将完工的凳面,检查牛皮的绷紧度和藤条的牢固性。对于林亚松而言,牛皮凳早已超越了普通物件的范畴,它是相伴六十余年的老友,是时代流转的沉默见证者,是村庄几经搬迁却始终陪伴在侧的温暖存在。

  树叶依旧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未来的期许。林亚松和他的牛皮凳故事,就像他手中精心编织的藤条,一环紧扣一环,坚韧而绵长。一张张饱含着匠心与时光印记的牛皮凳,正稳稳地“坐”在新时代的春光里,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也面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昌江牛皮凳传承人林亚松的六十载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政经要闻
   第003版:关注台风
   第004版:民生视线
   第005版:城事播报
   第006版:城事播报
   第007版:自贸港·人物
   第008版:城事播报
   第009版:南国财富
   第010版:南国关注
   第011版:南国关注
   第012版:习作
   第013版:资讯
   第014版:City walk
   第015版:银发族
   第016版:生活通
让老手艺坐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