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高二(3)班 胡隽
傍晚的风带着桂树的清香,钻进楼道里。我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是中秋最熟悉的序曲。
推开门,爸爸正蹲在地上择菜,指尖沾着泥土;妈妈系着泛黄的围裙,在灶台前翻炒着什么,油烟氤氲中,她的身影有些模糊。“回来啦,月饼放桌上,你吃完洗洗手来剥蒜。”妈妈头也没回,声音却透着轻快。我应着声,目光落在茶几上:一盘切开的豆沙月饼,边缘的酥皮掉了些在盘子里;几个苹果歪歪扭扭地摆着,显然是爸爸的“杰作”。
晚饭算不上丰盛,红烧排骨炖得有些烂,清炒时蔬的颜色稍显暗沉,唯一精致些的,是奶奶特意送来的桂花糕。可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却吃得格外热闹。爸爸给爷爷倒了杯白酒,又给自己满上,絮絮叨叨说着单位的趣事;妈妈不停地给我夹菜,念叨着“多吃点,明天就要回学校了”;爷爷没怎么说话,只是看着我们,嘴角始终挂着笑。
“现在的中秋,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喽。”吃到一半,爷爷忽然开口,“以前中秋,我们能吃上一块五仁月饼就了不得。晚上在院里摆个小桌,供上月饼和水果,对着月亮拜一拜,就算过节了。现在条件好了,月饼花样多了,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爸爸放下酒杯,想了想说:“不是少了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多了。其实过节的核心没变,不就是一家人能凑在一起团团圆圆吗?”大家都赞许地点点头
饭后,我们没去阳台赏月,只是坐在客厅里聊天。电视里播放着中秋晚会节目,歌声断断续续的,没人认真在看。爸爸说起他小时候偷咬月饼被爷爷发现的趣事,爷爷在一旁假意嗔怪,眼角却满是笑意。窗外的月亮慢慢爬上来,透过玻璃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块淡淡的光斑。
我忽然明白,中秋的意义,从来不在于那轮圆月有多圆,不在于月饼有多精致,而在于它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到最熟悉的家人身边。它是一种情感的锚点,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生活变得多忙碌,只要想起家人的笑声,守住那份藏在寻常日子里的、永恒的牵挂与陪伴,心里就有了踏实的归宿。
(指导老师:薛向伟)
小AI点评
文章通过细节的刻画生动展现了家庭生活的烟火气,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十分鲜活。通过爷爷对过去中秋的回忆以及爸爸的回应,将话题从表面的节日形式上升到对团圆本质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