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11月3日讯(记者 吴岳文)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六号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察、水利气象等领域。2025年以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13次成功发射火箭,这一高密度发射节奏不仅彰显了我国航天工程的稳步推进,更将文昌推向全球航天旅游的聚光灯下。“去文昌亲眼刷火箭”成为新潮流,每次火箭发射,文昌铜鼓岭、石头公园、淇水湾沙滩等地都会聚集数万名市民游客,形成“追箭热”的稳定客流潮汐。
今年以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已成功执行8次火箭发射任务,包括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组网卫星部署等。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成功执行5次火箭发射任务,包括卫星互联网组网等,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进入高密度常态化发射阶段。
今年以来,文昌通过科普场馆升级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将航天科技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文昌航天科普中心扩建后面积达6700平方米,新增1:1长征五号火箭模型、空间站组合体复刻品等46项核心展品,并引入VR月球漫步、XR火星探险等互动设施,日均接待能力提升至1.5万人。海南航天神舟科技馆则以1:1“天和”核心舱模型和航天医学康养展区为特色,成为亲子研学的热门目的地。
如今,文昌的“航天观礼经济”不断往专业化发展。瑶光火箭发射观礼平台和文昌航天观礼中心成为核心地标。瑶光平台投资1500万元,距发射工位仅1.5公里,可容纳2000人同时观礼,通过360°环幕视角和航天主题展览,将单一观赏升级为“科技+文化”沉浸体验。航天观礼中心则集VR星际体验、文创市集、餐饮购物于一体。
文昌市推出“航天经典游”“航天休闲游”“航天三链游”三条主题线路,串联航天发射场、孔庙、东郊椰林等文旅地标,使游客停留时间从“半日观礼”延长至“多日漫游”。龙楼镇宾馆数量从2016年的5家激增至50余家,餐饮业规模扩大近4倍。
据介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加速建设,计划2026年新增2个发射工位,建成后发射场年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此外,发射场正加速推进火箭回收技术研发,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海上回收试验,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文昌正以“航天+”为纽带,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协同生态。将来随着航天主题公园、国际卫星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文昌从“发射基地”向“全球航天文化新地标”升级。文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一周一次火箭发射将不再是奢望,到海南看火箭有望成为国际旅游新标配。”
为应对航天旅游热潮,文昌市修订后的《规范航天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11月10日起实施,明确禁止对观看发射直接收费,要求商家明码标价并规范宣传用语,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保障游客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