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走”出去
今年前9个月入境游客增长29%
海南的文旅活力,不仅留在岛上,还顺着开放的通道走向了全世界。海南通过优化基础环境、深化国际交流,为文旅融合提供支撑与平台,既让海南文旅的温度服务民生,也让海南文旅的亮度走向世界。
在基础环境优化上,海南实现文旅审批服务“一网通办”,整合全省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治理“黄牛”倒票、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构建“点多面广、层级递进、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拥有数百个剧场、博物馆、文体中心,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约198座,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主题酒店、特色民宿,让游客“游得舒心、玩得安心”。
在国际交流合作层面,海南构建全球文旅推广网络。在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9家旅游推广办事处,吸纳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博主担任“海南旅游国际推荐官”;在30余个国家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海内外发稿超4500篇次,累计浏览量超20亿次。
同时,海南培育对外文化贸易呈现新优势,在三亚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现有17家文物拍卖经纪机构,拍卖交易超7000件;《海岛天堂》等图书、节目及网络游戏成功“出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连串的开放举措,带来文旅融合的显著成效——2024年海南接待游客9720.78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7%,游客总花费2040.14亿元,增长92.9%,人均花费2099元居全国第一;2025年1-9月,接待入境游客97.39万人次,增长29%,入境旅游花费增长66.2%,“海南游”“海南购”成为海外民众的新选择。
文旅不断“上新”
“诗与远方”再升级
站在新起点,海南文旅融合的活力还要往更深处“燃”:深挖历史、革命、海洋、民俗文化,构筑海南文旅显著标识,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高地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高地。
打造四大特色文化体验游——聚焦历史、革命、海洋、民俗四大文化领域:持续做大“东坡与海南”IP,打造黄道婆文化街区;扩大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推动红色与生态、乡村旅游融合;建设环岛海洋文化公园示范带,探索水下考古观光;深化黎族苗族“三月三”等民俗活动。
实施三大资源转化工程——推进“考古与旅游融合工程”,建设落笔洞等考古遗址公园,探索深海考古旅游;实施“文博与旅游融合工程”,开展“非遗资源转化利用工程”,编制《海南非遗图谱》,推动非遗进景区、进酒店,加快非遗向旅游生产力转化。
繁荣文旅产品供给——打造“国际演艺之都”“国际影视岛”,创作海洋文化题材文艺作品,开发热播影视剧取景地旅游产品,形成“影视+旅游”消费新模式。
塑造文旅融合新地标——建设省黄花梨沉香博物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等大型文化综合体;创新“图书阅读+艺术展览+轻食餐饮”新型业态;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吸引国际文旅项目与展演活动落地。
阳光依旧,诗意更浓。海南的文旅融合,是游客脚下的每一段路、眼里的每一处景、手里的每一件文创,是舞台上的歌声、博物馆里的故事、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温度。这条充满诗意的阳光旅途,还会继续绽放新的光彩,让更多人把海南的阳光与文化,装进心里、带回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