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是海南省委、省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项目计划2023年在海南全省建成100个急救安全屋,免费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持证培训超过3万人,普及培训超过8万人,切实解决全省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基地少、培训师资少、教学设备少,难以经常性开展各类急救培训的问题,建立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如今,2023年即将过去,海南省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进展如何?项目目标完成了多少?近日,南国都市报记者前往海南省内多个红十字急救安全屋进行蹲点采访,记录海南省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的点滴进程,在设施齐全的安全屋里,深入探访与群众切身相关的急救安全保障。
南国都市报记者 纪燕玲 贺立樊/文 李昊/图
1
一堂应急救护培训课
免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进步的必然。”12月5日上午,伴随着这句关于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开场白,在助教郭向东的配合下,张素丽在海口市龙岐社区红十字急救安全屋的讲课开始了。
63岁的张素丽是一名退休医生,也是一名应急救护讲师,自从2003年12月取得应急救护师资之后,她一直在应急救护培训的一线。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张素丽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当其他家庭成员遇险时,能够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实施“院前急救”,“懂得应急救护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互救。”
讲台下,72岁的张秋梅连连点头,她是张素丽的堂姐,“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张素丽可以救人,而我掌握急救知识之后,当她遇到危险,我可以救她。”
这正是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意义之一。在龙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逸敏看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能够挽救生命,减少二次伤害,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民生项目。
“龙岐社区红十字急救安全屋自从今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已经举办了3场应急救护培训,今天是第4场。”此前的3场培训主要面向陈逸敏等龙岐社区的工作人员,从第4场开始,面向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
数十位学员坐在张素丽面前,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小区,以及无数的家庭。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以前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学员赵蓉是国机中洋公馆小区的一名物业工作人员,她打算把学到的应急救护知识与同事和业主们一起分享,“小区常住居民有40多户,另有100多户作为办公场所,平时人员不少。”
一个个小区组成一个社区,一个个社区组成一座城市,人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也会遭遇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
作为海口交警公寓小区的物业主管,杨德文经历过发生在小区里的人员遇险事件,“曾经有老人摔倒,子女不知所措,大家不懂救、不敢救,只能等救护车到来。”
不懂救,是对应急救护知识的缺乏;不敢救,是对应急救护知识掌握的不牢靠。海口交警公寓小区共有200多户居民,其中多是老年人,发生紧急情况的风险较高。
杨德文此前只参加过一次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在社区卫生站旁听。”得知社区将常态化举办应急救护培训,杨德文计划组织更多小区业主和物业工作人员前来参加,“一起学习自救和他救,大家都掌握了,可以实现互救。”
截至2023年11月15日,海南省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已完成全年目标的204%,普及性培训已完成全年目标的181%。超额完成任务的背后,是海南省各级红十字会对于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高度重视。
一次培训需要配备一名主讲老师和一名助教。像张素丽这样的海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一共有超过3000人,其中长期开展活动的师资达到400人以上,他们在各市县充实应急救护培训的力量。
在师资力量的保障下,截至2023年11月15日,海南全省组织开展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已经超过1100场,其中应急救护持证培训6万人,普及性培训14.5万人。远远超过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所定下的“应急救护持证培训3万人,普及性培训8万人”的目标。
免费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在海口市红十字会的二楼,专门设置一间房间,用于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每月一期,已经办了11期,有600多人参与应急救护培训。”在海口市红十字会赈灾救济和捐献服务部工作人员林德才与同事们的组织下,培训涉及三门课程,包括取得CPR/AED证书、初级救护员证、救护员证等在内,学员可以自由选择,“三门课程根据情况定期开设,学员免费培训。”
持续开展的相关培训,培养了一批救护员与师资队伍,进而反哺这项民生项目。
有了具备规模,且持续增长的师资队伍,以及免费开展的各项课程,海南省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稳步展开。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之下,一个个稳定的培训场所已经诞生,如同一个个“阵地”,在海南全省各地筑起人民健康的“双重安全”。
2
一个安全屋的“双重安全”
急救+培训,我省一年新增100个红十字急救安全屋
此次在龙岐社区举办的应急救护培训,从萌生想法到实际开展,只花了5天时间。组织培训快速开展,一方面源于不用寻找培训场地,以及不必准备用于讲课演示的急救设备。
在龙岐社区居委会的二楼,有一间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屋内配备了各式急救设备,包括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根据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目标,2023年海南全省将建成100个急救安全屋。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海南省委、省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各级红十字会加紧落实急救安全屋的选址与建设。首选的第一个场所,是与居民联系密切的各类社区活动中心。
海南省红十字会募捐赈济处处长王春生与同事们考察过江西、广东等地的急救安全屋建设,发现将急救安全屋设置在社区居民经常活动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能够有效提高学习使用效率。
在王春生看来,安全屋不仅是急救场所,“更是传播应急救护知识的阵地。”这是急救安全屋带来的“双重安全”——对于社区居民的应急救护,对于急救知识的持续传播。
有了方向,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海南省第一批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在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三亚市红旗社区红十字急救安全屋,每月两期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已经完成培训200多人次。
“急救功能是安全屋必备的,更重要的是,有了稳定的培训场地。”红旗社区党群工作人员陈积珠与讲师们密切配合,在这间设施齐全的安全屋,向居民传播急救知识。
同样作为海南全省第一批投入使用的红十字急救安全屋,海口市新安社区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已经完成10期培训,覆盖的34个小区中,已经有一半的小区物业人员接受培训。
“我们的目标是对所有小区的物业人员进行持证培训,在每个小区建设一个小型急救安全屋。”在新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卢晓波的计划中,围绕小区的小型急救安全屋将配备救护员和师资,放置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能够在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的基础上缩短时间。
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只是各级政府、红十字会、社区、医疗单位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的助力。
海口市科技馆的红十字急救安全屋正是一个例子。这里原本只有急救科普馆,在海口市科技馆负责人夏添看来,急救科普馆的培训能力不强,只能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推广,没办法在社会层面起到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海口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左娟也在寻找除了社区之外,能够在更广泛群体中进行应急救护培训与科普的场所。“红十字急救安全屋是一个阵地,不仅具备急救功能,更能传播应急救护知识。”
今年4月的一次座谈,左娟与夏添一拍即合,海口市科技馆红十字急救安全屋迅速落成并投入使用,不仅能够开展急救科普活动,更能在社会层面进行应急救护培训。
“通过海口市科技馆的组织,吸引很多单位和团体前来培训,完成持证培训之后,由红十字会统一发放救护员证书。”海口市科技馆有众多青少年及家长组成“粉丝”群体,每次组织培训总能得到热烈响应。
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建设100个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完成202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所定下的目标。
“在各方的帮助下,红十字急救安全屋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一年新增100个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在王春生看来“速度很快”,他和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希望,每一间安全屋,以及在此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能够切实起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作用。
3
一次教科书式的“院前急救”
学生跑步心搏骤停,体育老师急救脱险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这是张素丽及众多应急救护师资对于培训所期待的效果。张素丽成为讲师的20年,也是海南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逐渐发展的20年。
2003年12月,海南省红十字会组织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目标人群是医疗从业者。当时正在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医院工作的张素丽,被单位推荐参加培训。
“那时基本不了解应急救护师资的意思,只是听说取证之后可以给大家上课。”至于其背后的意义,张素丽并不清楚,“急救的事情,有专业的医生来做。”
直到学习了心搏骤停的急救知识之后,张素丽才意识到普及应急救护培训的深远含义,“一个人学会之后,可以教给第二个人,当他们之中有人遇险,另一个人可以施救。”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是心搏骤停急救的“黄金4分钟”。在此期间,伤者能否得到有效急救,是“生命奇迹”发生的关键。
心搏骤停的急救只是应急救护知识其中的一项,包括气管堵塞、骨折处理、灾害防护等在内,都能够通过学习急救,最大程度实现对遇险者的“院前急救”。
回到学校之后,张素丽开设了应急救护选修课。在当时,“急救的事情交给医院”是许多人的潜意识,张素丽的学生们却能够通过学习,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不久之后,学校发生一起煤气中毒事件,一名女生晕倒在浴室,呼吸心跳骤停。
得知消息,张素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周围师生的帮助下,张素丽对女生进行心肺复苏。可是直到救护车来到现场,女生被抬上担架时,她依然没有呼吸。
“哪里没做对吗?她还有机会活着吗?”正当张素丽自责之时,女生的眼球有些转动,很快,她恢复了呼吸。及时的急救挽回了年轻的生命。
退休之后,张素丽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应急救护培训。有时,她一天跑几个市县,连上好几节课,嗓子都讲哑了。“最初那几年,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经常没有场地,只能背着一包包急救设备,找一间办公室,或者一块空地开展培训。”
2021年2月24日上午,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开学第三天,一群学生正在操场上跑步。一位学生突然手捂胸口,倒地不起。体育老师刘雄赶紧跑过去,探了探学生的鼻息,发现没了呼吸,“可能是心搏骤停,必须立即施救。”刘雄放平学生的身体,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几分钟后,校医赵晓蕊赶到现场,换下满头大汗的刘雄,接手心肺复苏。刘雄取来除颤器,一旁的同事郑孟欣迅速拨打120。经过心肺复苏和除颤器的使用,遇险学生的面色渐渐恢复红润。当救护车赶到,送去医院抢救之后,学生终于脱离危险。
“这是教科书式的‘院前急救’。”刘雄曾是张素丽的学员。得知这次急救的过程,张素丽十分高兴,“通过应急救护培训,每个人都能够拥有挽救他人生命的力量。”
2023年6月15日,三亚市医疗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褚丽秀在上班途中发现一名女子晕厥,通过所学的应急救护知识,她成功施救。
2023年10月1日,三亚市公安局天涯分局新风派出所辅警陈达学、陈良在巡逻时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下被葡萄堵塞气管的小女孩。同一天,曾经参加过屯昌县委党校应急救护培训的学员黎源,在屯昌街头对一名出现癫痫的男孩展开应急救护,成功实现“院前急救”。
每一次“院前急救”都是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成果体现,也是“生命至上”的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深切体现。
培训目标
海南省委、省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计划2023年在海南全省建成100个急救安全屋,免费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持证培训超过3万人,普及培训超过8万人。
项目进展——
截至2023年11月15日
海南全省组织开展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已经超过1100场
其中应急救护持证培训6万人,普及性培训14.5万人
海南全省已建设100个红十字急救安全屋
仍在持续增长中
通过组织培训以及建设急救安全屋,“人人关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参与急救”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院前急救”,发生在海南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