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正在精康服务站与精神障碍患者谈心的社工王小智,收到了一条微信短视频,“阿叔又来跟我打卡了。”
王小智口中的阿叔是已有癫痫病史54年的伍先生(化名),“打卡”则是他在康复过程中坚持每天锻炼的一种特殊汇报。王小智的通讯录里,这样的特殊好友还有很多个。
在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犹如“孤岛”的精神世界里,提供康复服务的社工犹如投向隐匿角落的温暖光束,照亮这个群体的生活,打开他们的心门,陪伴他们走出“孤岛”,融入社会。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海南省委、省政府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目前,全省18个市县已建立4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场所,为不少于1000名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康复服务。
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晓梅 韩星/文 吴兴财/图
敲开心门
社工定制个性化康复计划
一个便携式分装药盒、早晚两次准时响起的服药闹钟、每周三到四次电话跟踪……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关心关爱,是社工王小智为服务对象伍先生精心设计的帮扶举措。
63岁的伍先生在过去的许多岁月里,因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时有发作,他很少出门,不敢与人多交流,业余的消遣就是自己在家打打游戏。在社工介入前,每月两到三次的癫痫发作,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今年2月以来,海口民政部门根据海南省民政厅的部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随着项目不断推进,伍先生的妻子符阿姨(化姓)主动找到社区,希望能参与社区康复项目。“随着年龄大了,他发作的频次增加,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符阿姨说,在家里的时候,丈夫谈病色变,两个人的沟通小心翼翼,吃药不准时,发病频率高,看着丈夫经常摔得头破血流又不自知的样子,既心痛又揪心。
第一次入户走访,王小智和同事们将社工马甲装在包里,像日常访友一样,敲响了伍阿公的家门。这个善意的举动,不仅敲开了家门,更敲开了伍先生一家的心门。这些年来不为人知的心酸苦楚,符阿姨终于找到了倾诉对象。伍先生虽然讲话不多,但内心也有着改变自己、融入社会的渴望。
真诚、主动的面谈过程中,社工们仔细询问伍先生的病情和用药情况,指导家属照护技巧,并签订社区康复服务协议,建立个性化康复方案。考虑到伍先生存在服药不规律和未按医嘱服药的问题,社工为其购买了药盒,并设定手机闹钟提醒他按时服药,每周三到四次电话回访,保持沟通和督促。
“这些孩子真的很心善很认真,教老伍做手指操、使用智能手机,陪他聊天,作为家属我自己都不敢保证能全部做到,但是她们做到了!”从今年8月到12月,有了精神康复社工的努力参与,不仅极大减轻了符阿姨的负担,伍先生的改变也一天比一天明显。
“他已经四个多月没有发病了,人看起来明亮多了!”符阿姨心放宽了,她说,丈夫伍先生现在会做手工、帮邻居维修水电。“大家都很感谢他,以前走路都是缩着头,现在他背也挺直了,脸上笑容也多了,帅的嘞!”
一点一滴的变化,符阿姨都看在眼中。交谈时,伍先生全程带着腼腆的微笑,向记者展示社工送给他的药盒、锻炼工具,甚至还有可爱的玩偶。“社工已经成为他分享心事、值得信任的朋友。”符阿姨说。
走出“孤岛”
“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很温暖
“桃花朵朵开,开几朵?桃花朵朵开,开……三朵!”在海口市秀英区海秀卫生院的一间活动室内,10名精神障碍患者围在一起,认真听着社工的喊话,当数字“三”出现时,大家迅速按照数字抱团。未能参与抱团或抱团数目不正确的参与者,要接受半蹲5下的惩罚。
这是为社区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的第五期手工能力训练活动,游戏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现场气氛十分活跃。10人有男有女,年龄各不相同,但大家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游戏过后,开始进行手工锻炼。不同颜色的彩纸依次分发,大家把对新年的祝福写在纸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纸折成爱心的形状。做手工的过程中,社工和康复者之间的谈话围绕近期生活展开,大家敞开心扉,说着自己的改变。说到高兴处,以前不爱发言的阿健(化名)主动唱起了歌。这是他第一次在活动上展示自己的特长,收获了现场的热烈掌声和夸奖。
走出家门是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步。由于社交范围小,他们大多时候仅与家人交往,几乎不出门,即使是邻居也鲜少攀谈,缺少社会连接和关联的他们,长久限在小小一方天地之中,宛如人在“孤岛”,离社会越来越远。
为帮助他们融入社区、回归社会及适应社会环境,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海口市秀英区润心精康服务站每周固定开展技能训练活动,手工、社交、花艺……大家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中,锻炼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改变显而易见。有些人幻听次数明显减少,融入社会的意愿和信心更强了。
除了训练,海口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还常态化开展户外团建活动。“比如说,到海口市福利院的咖啡屋,一起学冲咖啡、品尝咖啡;到海口人民公园、海洋馆等公共场所,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放松心情的同时,促进他们跟伙伴们有更多交流,跟社会有正常的接触。”海口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负责人黎曼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