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区的“家”
海南已在18个市县建立40个康复场所
在海口琼山区建国路和琼州大道交叉口,一栋临街的2层小楼里,是属于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天地——海口市琼山区润心精康服务站就在这里,内设手工作业区、读报绘画区、体能训练区、生活训练区、心理访谈室、沙盘游戏区等,为精神障碍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康复服务。
小林(化名)因交通事故对自行车产生心理阴影,不敢骑车,生活多有不便。来到服务站后,在社工、心理咨询师王道正的指导和帮助下,小林在体能训练区的动感单车上开始了脱敏训练。刚来的时候,小林骑不了几分钟就感到脚麻手抖无力。通过几个月的训练,他现在可以持续骑30多分钟。
与小林一样取得明显康复效果的还有小张(化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服药一段时间病情稳定后,医生推荐家属带他到这里来做康复训练。社工也主动上门,开导他走出家门,与他建立起关系,取得他的信任。经过半年的康复训练,起初不与别人讲话、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的小张,已经学会融入集体,主动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偶尔还参与到“麻将局”中。
“他们出院后往往没有专业人员监护,有些人在家如果长期不服药,可能会造成病情快速退化,更容易发病。通过到我们站点接受专业康复、心理疏导、服药指导,以及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专项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提升融入社会能力。”黎曼说。
据介绍,海口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实行“一中心四站点”的服务模式,以海口市福利院为“中心”覆盖四个区,创新服务模式,为康复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为他们创造“家”一样的感觉;联合民政、卫健、残联等多部门,运用社工的专业知识帮助康复者进一步稳定病情,使其与家庭、他人相处越来越和谐,并积极融入社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希望。
当前,海南已在18个市县建设了40个康复站点,通过搭建康复平台,为精神障碍患者打开回归社会的出口。
融入社会
帮他们实现就业是努力方向
“社区康复的目的是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他们能够实现就业也是对康复效果的印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黎曼认为,一个人患有精神障碍,往往拖垮的是一个家庭,能够帮助其实现就业,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
34岁的小康(化名),早年外出打工时曾误入传销组织,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多次在海南省安宁医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小康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中,几乎不主动参与任何社交活动,出行常需要家人陪伴。
“其实他不发病的时候,和正常人一模一样。而且发病时,也不会伤害别人,只会伤害自己。”小康爸爸说,儿子敏感、善良,虽然家庭收入不高,但家人从未放弃过对小康的照料。康爸爸常常与医生沟通病情、商量用药,鼓励小康勇敢面对生活。今年7月,精康社工对小康走访入户,建立帮扶关系。“我们聊了一下,发现小康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比较有限,因此自身康复的信心和动力不足,加上找不到工作长期待业在家,对小康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王小智说,在和小康接触后,她根据小康想要就业的意愿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方案,在帮助他了解疾病、减轻恐惧的同时,鼓励他参与社交技能训练,针对自身优势进行面试培训。
9月份,小康成功通过面试,找到一份安保工作,月薪4500元。“他现在生活很规律,家和工作单位两点一线,下班后还会和家里人分享自己工作时遇到的趣事。”康爸爸说,每次发了工资,小康还会给妈妈上交一部分做家用,“他觉得自己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为社会所用,现在也没那么焦虑了,我们作为家属,看到他有了生存的能力,非常欣慰。”
精神疾病因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服药等原因,不仅影响着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也使患者更容易脱离社会群体,因此,获得社会价值感是回归的关键。
当前,像小康这样成功就业的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在海口还是少数。黎曼坦言,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是可以回归家庭、融入社区生活的,但实现再就业确实存在困难。一是康复后的精神障碍患者仍存在一定的病耻感和功能障碍;二是社会公众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标签化。
在王小智看来,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缺乏社交和沟通,当社工介入后,随着一系列康复活动的开展,他们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把参与康复项目的精神障碍患者称为精神康复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他们经过评估是可以外出参与一些灵活性较强的工作。”王小智盼望着,随着社区康复工作的不断开展,在多部门协作下,能有更多企业为精神康复者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新闻多一点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综合运用精神医学、康复治疗、社会心理、社会工作、社区支持、志愿服务等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全生命周期关怀帮助、健康教育、功能训练、社会支持,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专业社会服务。
据介绍,海南统筹1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18个市县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市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目标。当前,全省18个市县建立4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场所,遴选16家专业康复服务机构承接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建立康复服务档案4588人。截至12月20日,已为152241人次提供康复服务。
2023年,海南省民政厅、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南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海南省“精康融合行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逐步摆脱疾病、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