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肖枫的工作,也是他对自己的形容。
3年前,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博士后肖枫来到海南,开始了育种工作。海南三亚崖州湾边,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就坐落在这里,试验田里扎满了育种的科研工作者。
“我们可以通过水稻的叶龄,判断它处于哪个生育期,然后进行合理的栽培措施。”肖枫蹲在田间,仔细地观察水稻的长势情况。“一般来说,育种大概需要7-8年的时间,在海南的冬季可以多种1到3代。”肖枫说,在南繁,种子随着育种家们迁徙,从原生地到海南,再从海南到原生地,像候鸟一样,准时往返,直到新品种培育成功。
科研人员在南繁的生活通常都是“两点一线”,除了农田,肖枫的另外一个“点”就是实验室。“有时候一个指标来来回回地重复测试,重复获得相同的数据,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到两年,十分枯燥。”肖枫认为,做科研要沉得下心,持之以恒地去做,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等待破土而出的时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到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筑牢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