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中学八(18)班 罗予彤
拉开抽屉的最下层,一本不知躺了多久的、灰尘盖满封面的相册映入眼帘。翻开发黄的扉页,一张张家庭聚餐的相片散落开,最抢眼的一张是家人一同举杯共饮糯米酒酿,回忆在心间泛出层层涟漪,思绪浸入阵阵酒香中。
家乡的味道是奶奶做的糯米酒酿。以前,奶奶总在临近节假日时起早贪黑,白花花的糯米从袋子中滑进盆子里,奶奶小心地控制着糯米的量。将洗净的糯米上锅蒸熟,盛入竹筐里放至冷却。轻轻掰碎甜酒曲,便可一层糯米一层酒曲地叠起至酒缸的三分之二。为什么要留下三分之一的空间呢?奶奶说,糯米要发酵,酒是会“运动”的,剩下的空间是为了留给糯米酒生存的呀。盖上盖子,待几十日后便可开盖享用了。
时间越长酒味越浓,漫长的岁月悄无声息地淌过,也似奶奶对我们细腻的爱,从青丝到白发,早已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醇厚而香甜的糯米酒充斥唇齿间,像每天早上准时出现的那壶刚烧开的热水,让我甜蜜又幸福。
我问过奶奶,这么多年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做酒酿,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那时奶奶笑着对我说:“咱家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卖糯米酒酿就是唯一的收入。那会儿,你爷爷负责砍柴烧火,我负责酿酒,一酿就是几大缸啊!等个几十天有些酒味了,我和你爷爷就上街去卖,赚到的钱就用于供你姑姑和你爸爸上学了。但现在不一样,坚持做酒酿,早就不是为了赚钱,不管是送人还是留着自己品,这里头装着的是人情、是传承呀!”曾经的我一知半解,不太懂这“人情”究竟是什么。
如今,爸爸接手了酿酒这个任务。每年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材料,还是同一个地方,却是不同的人。奶奶在一旁一步一步地指导着爸爸,他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动作越来越熟练。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坐在小椅子上,弓着背守着酒酿的奶奶。夕阳散发出一束温暖的光辉,如同奶奶的一抹微笑,将暮色中的万物点亮。
一罐又一罐的糯米酒送出,糯米酒酿早已成为我们家的代名词。现在倒是有些明白奶奶这么做的道理了,密封着的酒罐,藏着奶奶的处世之道。每一份送出去的糯米酒,不仅是盘中餐,更是一份心意和关怀。
回首云烟,糯米酒香的浓郁在岁月弥漫,每当思绪触及,都能生出一缕缕温暖情愫。奶奶做的糯米酒酿,便是载着这情愫的小船,缓缓驶向家乡。糯米酒酿也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是家人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是亲情的见证,是爱的传递。(指导老师:文必成)
小AI点评
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将“糯米酒酿”这一平凡食物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义。“时间越长酒味越浓,漫长的岁月悄无声息地淌过,也似奶奶对我们细腻的爱”,这样的比喻既贴切又富有诗意,将酒香与亲情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