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2月20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退休职工王式军一早就来到苗圃里忙活。去年12月首批冬季种植的红榄李已经冒出新芽,存活率达到98%,这批红榄李的顺利过冬让王式军对繁育工作充满了信心。这天,王式军还启动了第四代红榄李的大面积育苗,种下超万颗第四代红榄李的种子。
据悉,红榄李被誉为红树中的“大熊猫”,属珍稀濒危红树植物。如今,在东寨港管理局和王式军的共同努力下,已有超过20亩、2400多株的红榄李在东寨港存活下来,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首批冬季种植红榄李顺利过冬
这批红榄李是去年12月22日种下的,是东寨港首次在冬季种植红榄李。一般来说,种植红榄李最好的时间是春季,气温回升、阳光充足,种下的红榄李存活率较高。
“这片苗圃原来种植的是以海莲为主的红树,被超强台风‘摩羯’破坏后,补种了90株红榄李。”王式军介绍,适合红榄李生存的气温不宜低于10摄氏度,此次种植的红榄李顺利过冬,得益于今年冬季气温不低和树苗的选择。“这批红榄李已经繁育近两年,属于红榄李中的‘青年’,‘抵抗力’较强。”王式军说,天气回暖,再过一个月的时间,这批红榄李就能扎稳根系,为这片滩涂带来新的生机。
“这批冬季种植的红榄李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们的发芽时间从54天缩短至18天。”王式军透露,发芽时间缩短,可以有效避免种子腐烂的问题,提高了发芽率,是红榄李繁育的一个突破。经过王式军的努力,红榄李种子从不到3%的发芽率提升至现在的12%至15%。
当天,王式军还在苗圃里移种150株的红榄李树苗,扩大东寨港红榄李的种植面积。
启动第四代红榄李大面积育苗
耐寒性试验的成功以及不断提高的发芽率,都给予王式军繁育红榄李很大的信心。2月20日,王式军启动了第四代红榄李的大面积育苗工作,播种了2斤超万颗第四代红榄李种子。
在苗圃的培养箱里,王式军用手清理泥土表面的青苔,撒下第四代红榄李的种子。这是东寨港首批大规模培育的第四代红榄李,在此之前,王式军曾培育数株第四代幼苗获得成功。
红榄李的种子采集很困难,“一个人连续工作5个小时仅能收获4斤种子,每斤种子近7000粒。”王式军说,因为红榄李的种子需要一粒一粒地在滩涂上捡拾,所以耗时长,但自然成熟掉落的种子发芽率更高。
种子撒进培育箱里,王式军用手按压种子,盖上一层纱网,再用泥土将纱网固定,最后盖上培育箱的盖子。“纱网不仅可以让种子与泥土更贴合,还能保温和防止螃蟹等生物破坏红榄李的种子。”王式军说,等到种子成功发芽后,会将其移种至幼苗苗圃中。
2014年,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发布的《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全国仅剩余14株,全部分布于海南。当时,红榄李处于老化或退化阶段,种子发芽率低、败育现象严重,亟待加强保护。也是在2014年,王式军主动请缨开展红榄李的人工培育工作。11年过去,王式军成功培育了超20亩、约2400株红榄李。
目前,红榄李已经成功在野外培育第三代。从发芽到成苗,红榄李需要1年多的时间。“我希望能繁育到第五代,甚至第六代。”王式军的愿望一直都没变,他想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个物种,他也期待,有更多人加入红榄李的繁育工作,为这个物种的繁衍贡献力量。
现在,王式军的女儿王夏也成为一名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完成红树林巡护工作后,她都会来到苗圃参与红榄李的繁育工作。
生态保护是一场接力跑,一棒接一棒、一代传一代,让繁衍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