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距离患者最近、接触患者时间最长的专业人员,守护着百姓健康。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近日,记者走进海口部分医院,探访从业多年的护士,聆听她们陪护患者的暖心故事。她们中间,有的在急诊科以精湛技术和良好心理素质处置各种险情,帮助患者转危为安;有的在认知康复训练护理门诊,陪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朋友一起玩游戏、做作业,通过系统康复治疗帮助老人守护“记忆”。
□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康景
从急救车到急诊病房
有30年“护龄”的她守护患者转危为安
“您好,今天感觉肚子舒服一些吗?有什么情况要及时跟我们反映。”5月8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病房内,已经从事护士30年的符小玲正在给病人进行护理,并细心询问患者的情况,同时按照医生的嘱咐给患者监测身体指标和更换药液。
“这里的病患有不少是胰腺炎的患者,需要特别照护,我们作为急诊科的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给患者用药、换药。”符小玲说,自己从卫校毕业后就一直在急诊科当护士,这么多年来,自己见证并帮助过许多患者从急危情况转危为安。
有一年,在海口石山镇一个乡村,有人拨打120急救电话称,一位男性因为外伤出血并几乎昏迷。符小玲与急救车司机、随车医生三个人赶往现场,只见患者已经出现了失血性休克,再不采取紧急救护将导致死亡。符小玲借助手电筒的灯光尝试给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补液。由于患者已经失血过多,手部静脉血管并不突出,很难一下子找准点位。
“那时候我不能急,急诊科的护士必须要做到沉着冷静而且技术熟练,我根据经验顺着患者的血管走向凭感觉找位置,很快就建立起静脉通道给患者补液。”符小玲说,同时她也配合医生对患者完成止血包扎和固定,最终顺利帮助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符小玲说,为了当好急诊科护士,练好基本功,每次休闲时间她都会积极练习静脉穿刺、日常护理、徒手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和给氧等操作。有时候一次练习要持续2个小时左右。
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技术也是急诊科护士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提升患者救助成功率的关键。2024年初,一位60多岁的男子来医院看病,称身体不舒服胸口闷,就在讲话间突然发生室颤,呼吸骤停。
危急时刻,当过护士长的符小玲迅速协调同事配合开展抢救,给患者进行除颤,并抽血进行检查,好在抢救及时,患者很快就恢复过来,并在出院后给参与急救的团队赠送了锦旗。
“护士不只是个职业,还是患者的贴心陪伴者、守护者。”符小玲说。
陪患者玩游戏做作业
她们帮助“认知障碍”老人守护“记忆”
认知障碍,作为一种因大脑病变导致记忆、语言、逻辑等认知功能异常的疾病,正逐渐成为老龄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有一个2023年4月成立的认知康复训练护理门诊,以10人专科护理团队+智能设备矩阵构建起帮助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康复的防线。从记忆力、计算力到生活能力,开展八大核心训练模块,延缓认知衰退。
在这里,今年45岁、已经有25年“护龄”的海医二院脑科中心科护士长兼神经内科二区护士长陈擘璨与团队携手陪护患者,造就了不少暖心的医患故事。
“2023年底,我们门诊成立不久,有一位来自琼海的70岁阿婆,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这里进行认知综合检测和评估,最终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症。”陈擎璨说,老人表现出典型的记忆力衰退,在确诊后医生给患者用药,同时让老人到门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
起初的几周,老人都来门诊,陈擎璨和团队就陪老人做一些拼图,玩软件上的游戏来训练专注力和记忆力。后来考虑到老人每周往返琼海海口路途太远,且难以做到经常来海口康复,陈擎璨就给老人实施了一年多的远程训练。
“我们团队使用手机给阿婆布置作业,比如让她背诵一首古诗,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我们通过软件后台监测完成的情况,同时每周和老人视频通话,了解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玩游戏做作业的效果。”陈擎璨说,每半年就让老人来门诊进行综合测评,结果发现这位阿婆的认知水平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层面,这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来说并不容易。
一年多时间里,认知康复训练护理门诊的护理团队为阿婆量身定制了渐进式训练护理计划:拼图锻炼记忆力、填字游戏提升注意力、归类玩具训练执行能力,甚至通过读书看报、做家务唤醒生活技能。
“护士们像教孩子一样耐心,带着老妈在玩中学习,她竟慢慢‘变聪明’了!”阿婆的女儿感慨道。
“随着老年人的增多,认知障碍患者的增多,我们也会感到不小的压力,可是当我们通过细心评估和监测,为这些老年人制定了科学的康复计划,患病老人认知水平维持稳定,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陈擎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