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第一小学四(3)班 樊玥
我今年10岁,是一位苗族小女孩。家住在海南省琼中湾岭镇里寨村。村口的大榕树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守护着村庄。榕树树叶茂盛,枝间总缠绕着奶奶们的笑声。一到农闲,树下便聚着三三两两的老奶奶、婶婶们,她们膝头摊着黑色棉布,手里的五彩棉线在布上翻飞,嘴里还絮叨着谁家的稻子收了、谁家的娃长高了。阳光穿过叶隙,落在她们手腕的银手镯上,布上渐渐成形的蝴蝶、飞鸟,活灵活现。
苗绣是以黑色的棉布料为底,用五彩斑斓的线在黑色的棉布上绣出美丽的图案。她们巧妙地将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自然事物,通过构思勾勒出千姿百态的图形。我走过去,指着这些图案,笑眯眯地问奶奶:“这是蝴蝶的图案吗?”奶奶会心一笑,点了点头。她的手上有许多硬茧,像老松树皮似的。这双巧手,绣出多少精美图案。她教我拿起彩线穿过针眼,把线拉对称、打结。随后教我绣一朵花,针线像小燕子一样飞来飞去,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银针在黑布上下穿插。奶奶边说边绣:“我们苗家姑娘要会绣花,唱山歌。”我边听边绣,针脚歪歪扭扭的,像刚学走路的小鸭子。奶奶看了,笑呵呵地说:“你绣的第一朵花,比天上的彩云还美。”我也乐呵呵地跟奶奶学了起来。
接着,奶奶说,每年在里寨村过“三月三”,村里的奶奶、婶婶和孩子们,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出现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的织绣才华,互相学习、借鉴,把传统的花样绣法传承下去。苗族姑娘要出嫁时,也会穿上自己织绣多年的民族盛装。“奶奶,您这五彩的针线是从哪儿来的?”我问道。奶奶乐呵呵地说:“用自己种的棉花搓成棉纱,再用蓝靛草等植物染成紫红、绿、黄、金、蓝、黑、白等七种颜色。”
最有特色的,要数苗族的头巾,顶部垫着一块约30厘米正方形的黑布料,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图形,一角垂于肩,帽子后垂下长长的流苏,也是苗族身份的象征。在劳作时,它可以保护头部不被树枝、荆棘刺伤。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从远处不断传来拦路抢亲的对歌声,出嫁的新娘穿着苗族盛装,头戴五彩的头饰,脚上缠着黑布,手上拿着白色围巾,身上戴着银首饰,走起路来发出清脆的响声,象征着幸福的生活。
夕阳西下,阳光洒在我和奶奶的脸上,我手中的蝴蝶纹图案逐渐成形,奶奶在一旁不断地鼓励我下针、抽线。我手中的线不停地在黑布上跳跃。风轻轻地拂过村口的大榕树,晚归的鸟儿在枝干间跳舞,叽叽喳喳地诉说着苗家美好幸福的生活。(指导老师:黄恒宝)
小AI点评
小作者围绕“苗绣”主题展开叙述,不仅描述了苗绣的制作过程和场景,还介绍了苗绣的重要地位和相关文化习俗,如“三月三”民俗等,让读者对苗绣以及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文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具有很强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