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稚嫩脸庞常挂微笑引导旅客 缠着师傅传授春运经验 海南环岛高铁东方站~~~
五指山黎锦服饰协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指山黎锦服饰协会

年前黎锦需求旺 织娘加班加点忙制作

  谭朝艳在整理黎锦。

  王秀丽在水平织机上勾线。

  南国都市报1月16日讯(记者 余育桑 文/图)随着春节的临近,五指山市黎锦服饰协会内呈现出一副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海南省黎族服饰传承人、南海工匠王秀丽和两位织娘正端坐在水平织机前,全神贯注地赶制着一批黎锦订单,确保在春节前能顺利完成交付。

  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黎锦在国际上成为瞩目的焦点,无论是精美的黎锦服饰、黎锦元素的家居饰品还是文化创意产品,都成了市场上的热门之选。

  “年前这段时间黎锦的订单量特别多,而且订制的都是大件的壁挂,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交货,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制。”王秀丽告诉记者,如今黎锦在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景区、商城、消费者都在订制购买,期待在春节时将黎锦作为祝福送给家人和朋友。

  在水平织机上,上百条棉线从上往下,尾端如瀑布般倾泻下来,整齐又密集的悬挂于宽广的织面之上。只见王秀丽手拿勾线针,灵活地将纬线穿梭于经线之上。提拉、压线、提拉、压线,如此重复,棉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那些繁复而精美的图案,在她的巧手下渐渐成形,每一笔都蕴含着黎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秀丽告诉记者,黎族没有文字,只能通过棉线编织黎锦,承载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对黎族人民而言不仅是服饰,更是一本行走的黎族史书。正是这一点,赋予了黎锦丰盈的生命力,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以前我们都是拿黎锦做衣服穿,现在黎锦不仅做衣服,还能做手工艺品,有生之年想都想不到。”王秀丽说,在以前,只有黎族的长辈才会购买黎锦作为服饰给子女穿着,如今,黎锦文化的不断推广和市场的不断拓展,群众审美意识提高,黎锦产品越来越多样,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广泛。

  谭朝艳自幼跟随母亲王秀丽学习黎锦的编织,时至今日,成为黎锦服饰市级传承人。她与母亲一同创办的五指山市黎族服饰协会,培养了210名技艺精湛的织娘,并以“公司+合作社+织娘”的合作方式,带动织娘创收致富,改善生活。

  “黎锦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了黎锦产业的发展,也给织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订单越多,织娘的收入也越高。”谭朝艳向记者说道,黎锦订单多以订制为主,客户下单后明确需求,就开始购买棉线,召集织娘,分工协作。

  谭朝艳说道,“花园里要生机勃勃,那就要培育不同的花朵竞相开放,黎锦也是一样。”

  相比母亲编织的传统黎锦,谭朝艳将黎锦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发卡、项链、耳环、手链等一系列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黎锦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每当节假日,往往供不应求。

  “黎锦订单的火爆不仅为织娘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激发了她们对技艺传承的热情和信心。”谭朝艳期待地说。

  “年前做完这单,就陪小孙子过年咯。”王秀丽一边织布,一边想象着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稚嫩脸庞常挂微笑引导旅客 缠着师傅传授春运经验 海南环岛高铁东方站~~~
五指山黎锦服饰协会~~~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时政要闻
   第003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4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5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6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7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8版:阔步新征程 潮涌谱新篇
   第009版:新春走基层
   第010版:起跑即冲刺 开局即决战
   第011版:城事播报
   第012版:国内新闻
   第013版:国内新闻
   第014版:国际新闻
   第015版:萌新闻
   第016版:习作
00后“陀螺”女孩的春运首秀
年前黎锦需求旺 织娘加班加点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