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五指山雨林间,薄雾还未消散,毛纳村村民王菊茹已经背着竹筐,在茶园里采茶。竹筐里的叶子,会变成游客杯中琥珀色的茶汤,也会变成存款里跳动的数字。“以前深山里的茶叶卖不出好价钱,现在雨林茶香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王菊茹的手工茶坊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小木桌上的一袋袋茶叶很快售罄。
王菊茹的生活,是海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图景。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也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让我们一起探访绿水青山里的故事,看海南“两山”转换的实践成效。
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文 李昊/图
海南“两山”答卷
雨林茶香里的“乡村致富经”
毛纳村在五指山脚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旁,浓郁的雨林把村子包围了起来,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过去,村民调侃“穷得只剩下山和水”,“以前别说卖东西,到市区都要花上一整天。”如今,雨林间生长的野生大叶茶,让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变化发生在2021年,依托毛纳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开展乡村规划编制,提出依托雨林、茶叶、黎族文化三大核心资源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开发茶旅融合项目,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村里有上百年的古茶树,我们会把古茶树长出来的茶苗采回来,移植栽种。这里的茶树基本都种在大树下,不施肥、不打药、不浇水,自然生长,等茶叶成熟后再采摘。”王菊茹和丈夫王柏和有着丰富的制茶经验,他们经营的“和茹手工茶坊”仍坚持手工制茶。
“一天炒40斤茶青,基本上一炒出来就销售一空。”王菊茹说,生意好的时候,她不仅要赶制自家的春茶,还要帮助其他村民炒茶。毛纳村的红茶如今销路火爆,越来越多的村民种茶采茶。
过去四年,毛纳村的茶树种植面积已经拓展至2900亩,茶青收入150万元,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推进茶旅融合,毛纳村先后建成了宝山竹屋、民宿空中岭茶园坊,手工茶坊、农家乐、土特产店等业态出现,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1.22万元。
蜈支洲岛的“护蓝”增收记
从中部的热带雨林到三亚的海底,蜈支洲岛用一片水下“森林”书写另一种“两山”答案。
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负责人王丰国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底进行。他和团队承担着海洋牧场维护、海底珊瑚移植、海洋环境监控、清理海洋垃圾等方面的工作。
以前由于渔业捕捞、陆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影响,蜈支洲岛周边部分海域珊瑚覆盖率出现较严重的下降。从2010年起,蜈支洲岛通过定期清理海洋垃圾,开展珊瑚修复,增殖放流及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大力修复近海海洋生态环境。
“我们已经累计修复和保育珊瑚5.3万株,修复面积达5.6万平方米,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从15%提升至37.08%。”王丰国介绍,在蜈支洲岛珊瑚科普馆,游客们通过VR设备体验虚拟珊瑚种植,还可以认养真实的珊瑚苗。这种“旅游+公益”模式自2018年推出以来,吸引超1万名游客参与认养,筹集公益资金超500万元,更让海洋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蜈支洲岛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前靠消耗资源赚钱,现在生态本身就是‘摇钱树’。”王丰国说,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改善,带动了蜈支洲岛海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潜水、水下漫步、海钓等休闲渔业项目深受欢迎,旅游产业项目营收自2019年约3.62亿元增长至2023年约4.2亿元。
白沙山脚下的“生态搬迁”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两山”的故事藏在一栋栋带黎族图腾的小楼里。
2019年之前,高峰村还蜷缩在深山,村民符文强每天扛着斧头砍树,再种上橡胶——“不砍树没饭吃,砍了树心里慌。”生态压力与贫困像两条绞索。
改变始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118户村民搬出大山,住进牙叉镇新高峰村:59栋两层小楼配着太阳能路灯,自来水、网络通到家门口。作为生态搬迁的直接受益者,符文强家分了3套新房,每人还分到10亩橡胶林,他成了护林员,每月领2000元工资。
搬迁不是终点,而是“绿色银行”的开户日。村里引进菌菇种植基地,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首期300万元投入就带来18万元村集体分红,村民自主种植菌菇和蔬菜年收益超29万元。“现在守着雨林就能挣钱。”村民盆玉英算过一笔账:以前种槟榔,天不亮就爬山,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挣150元。依托橡胶林遮阴保湿的天然优势,红托竹荪、虎奶菇等食用菌在林下茁壮成长,“菇菜轮作”模式让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菌菇种植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品不仅供应省内市场,还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
从毛纳村的茶园到蜈支洲岛的珊瑚礁,从新高峰村的新居到全省13个“两山”转化先行先试试点,海南的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最可持续的财富。
海南省从去年7月实施13个“两山”转化路径先行先试试点以来,已取得多项积极进展,“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转化问题正逐步破解。近年来,海南不断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机制,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金融支持等方面实现突破。
海南正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故事,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