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2月26日讯(记者 赵航)2024年12月30日《洋浦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正式获交通运输部、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为深入解读《总规》内容及实施路径,儋州市政府于2月26日召开奋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洋浦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透露,洋浦港将持续发力,构建洋浦、神头、后水湾“一港三区”发展格局,规划码头岸线总长约44公里,陆域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可形成约146个泊位,全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港。
定位国际枢纽港
洋浦港定位为辐射东南亚、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国际枢纽港,是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全方位开放门户。
构建“一港三区”格局
未来将维持“一港三区”总体布局,包括洋浦港区、神头港区和后水湾港区。
洋浦港区:以集装箱及粮食、木材等通用散杂货运输为主,规划码头岸线约17公里,相比2014版总规增幅83%,陆域面积约1400万平方米,可建泊位51个,打造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核心载体、物流中心及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
神头港区:聚焦绿色石化、风电等临港产业,规划码头岸线约27公里,较2014版总规增幅2.05%,陆域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可建泊位95个,打造南海船舶及海工装备服务保障基地;
后水湾港区:作为战略预留港区,近中期主要承担船舶防台避风功能,未来将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深化规划研究。
预计2025年底,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超350万标箱,可通行世界最大的20万吨级集装箱船,开通到美国国际干线,保税油产业迈上新台阶,国际船舶登记将不断取得新突破,促进港航产业加速汇集。2027年底,初步建立北部湾区域船燃加注中心和面向国内国际的双向集采中心,将洋浦港打造成南北航线的南枢纽港、东西航线的东枢纽港。2035年,洋浦港年吞吐量将达2.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箱,建成联通全球、自由便利、开放包容、功能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且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鲜明自贸港特征的国际枢纽港。
谋划27个港航项目
临港产业加速集聚
据洋浦管委会港航首席运营官王坚敏介绍,儋州已围绕《总规》谋划27个港航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重点包括港口扩建、智慧绿色港口、保税油加注中心等内容。
儋州市发改委主任李猛表示,当前儋州已形成石化新材料、港航物流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石化新材料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将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建设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和供应链服务中心。
国投洋浦港副总经理谢雨林透露,企业将投资10亿元建设海南唯一的10万吨级公共粮油码头,并升级现有泊位至5万吨级,同时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助力儋州打造国际粮油加工基地。
下一步,儋州洋浦将以《总规》为引领,加快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深度融合,持续释放“中国洋浦港”国际船籍港政策效应,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