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椰乡文昌,一所乡镇中学的跳绳队正以破竹之势“跳”上国际舞台。2025年7月27日,在日本川崎举行的世界跳绳锦标赛系列赛中,文昌市锦山中学跳绳队斩获1金1银。这支成立仅4年的队伍,已累计获得4个国际级奖项、16个国家级比赛冠军、20多个省级奖项,成为海南体教融合的标杆。其成功背后,是科学训练、团队精神、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更是乡村教育破局的生动实践。
□南国都市报记者 吴岳文
闪亮的名片
锦山中学跳绳队闪耀国际赛场
如今,跳绳已成为锦山中学的一张闪亮名片。在日本举办的2025年世界跳绳锦标赛系列赛现场,锦山中学跳绳队的运动员身轻如燕,动作灵活敏捷,在绳索与地面的敲击声中尽情展现青春风采。蒋忠雄、陈紫菡在两人车轮花样16-18组摘得金牌,韩仙宝、韩建定等4人在19+男子组4×30秒交互速度项目中获得银牌。
锦山中学跳绳队教练林芳俞告诉记者:“这次孩子们到日本比赛,能取得这些荣誉,我感到很高兴,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所有的艰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赛后,锦山中学跳绳队队员陈紫菡告诉记者:“我在这次比赛中拿了金牌,能为学校争光,我感到很自豪。”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锦山中学跳绳队频频摘金夺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锦山中学跳绳队的辉煌,绝非仅靠教练和队员的孤勇奋战,其背后是一个深深植根于乡土、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色培养体系——“锦山模式”。
“锦山模式”
打造乡村少年的“冠军摇篮”
锦山中学跳绳队的训练体系堪称“乡村版冠军工厂”。教练团队将队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梯队,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周两次个人技巧训练、两次团队合练。
“跳绳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良好的体能素质是基础,跳得好离不开速度和力量。”锦山中学的田径教练叶世清告诉记者,他会通过跑步、跳远、跨栏等项目的培训,不断提高跳绳队队员的体能,形成“技术+体能”双驱动模式。队员们还要在课余时间自主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和磨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林芳俞原本是音乐老师,为了教学生们跳绳,就转为了体育老师。她敢于创新,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将音乐、小鼓、瑜伽等元素融入训练。例如,在练习交互绳规定套路时,队员们跟随音乐节奏变换队形,既增强节奏感,又提升表演张力。
2023年11月,第七届上海国际交互绳大奖赛吸引来自中国、法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60支代表队近700名选手参赛。这是锦山中学跳绳队首次参加国际比赛,队员们都比较紧张。“你们就当做来学习取经,不要想着名次。”教练引导队员专注于“减少失误”而非追求速度。在众多高水平的参赛队伍中,锦山中学跳绳队克服心理压力,在交互绳规定套路A、交互绳规定套路B中凭借出色发挥均荣获一等奖。这种“抗压能力”的培养,源于队员们日常训练中的“模拟实战”:每周安排一次“压力测试”,模拟国际赛事的灯光、音效与观众氛围,让队员在反复淬炼中练就“大心脏”。
蜕变的“舞台”
从叛逆少年到海南跳绳冠军
锦山中学跳绳队中,不少队员曾是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在教练的耐心引导下,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队员韩仙宝,曾因叛逆差点辍学,加入跳绳队后,教练通过“小奖励、定目标”等方式激发他的斗志,成为队里的主力,他还担任学校志愿者和班级体育委员,在2025年海南省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一人独揽三块金牌。林芳俞说:“跳绳是最好的黏合剂,它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协作与担当。”
在训练场上,锦山中学跳绳队的队员们自发形成“传帮带”机制:老队员手把手纠正新队员的摇绳姿势,文化课成绩优异的队员主动为队友辅导功课。2025年海南省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队员在赛前磨合战术,在赛场上精妙配合,最终夺得团体总分第一。这种“一荣俱荣”的团队精神,在国际赛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交互绳比赛中,摇绳队员需精准把握节奏,跳绳队员则要在方寸之间完成腾挪跳跃,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全局,而锦山队员们用数万次磨合练就了“零误差”的默契。
锦山中学将本土文化融入跳绳训练,创编了不少舞蹈,队员们手持彩色跳绳,在动听的旋律中变换队形,融入文昌传统舞蹈元素。2024年6月28日晚,在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上,锦山中学跳绳队12名队员,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开场舞——《绳彩飞扬》,高难度花式跳绳表演惊艳全场,成为当晚最亮眼的节目之一。这种“传统+现代”的创新,让跳绳不仅是竞技项目,更成为传播乡土文化的载体。
在上海国际交互绳大奖赛中,锦山中学跳绳队的表演服融入海南黎锦元素,红白相间的几何图案与翻飞的彩绳交相辉映,成为赛场亮点。林芳俞说:“跳绳不仅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是美的展示。当孩子们穿着融入家乡文化的服装站上国际舞台,他们传递的是中国乡村教育的自信。”
体教融合
一根小绳子牵动乡镇大教育
锦山中学校长彭业伟介绍,在跳绳领域,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组建了由资深教练领衔的专业团队,构建系统化的训练和管理机制,将跳绳纳入“一校一品”特色建设,为队员开辟“绿色通道”:调整课程表保障每天2小时训练时间,投入资金改造室内训练馆,配备专业跳绳器材和运动康复设备,定期邀请国际级教练来校指导,推动训练体系与国际接轨,还将跳绳运动纳入课后服务,吸引众多学生参与。
锦山中学跳绳队一次次在国内外大赛中夺冠,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枚枚奖牌的范畴。对文昌、对海南,乃至对更广阔的乡土教育图景,这支来自基层的跳绳冠军队伍,以其非凡的成就,投下了一枚充满启示的石子。它证明了,场地大小、器材贵贱并非决定体育教育成败的唯一因素。一根几十元的跳绳,一片平整的场地,一群心怀热爱的师生,同样能孕育出令人瞩目的体育硕果。
文昌市教育局体卫艺科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锦山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可复制性。它像一颗种子,告诉我们即使在乡土的土壤里,只要有合适的培育,体育的参天大树一样可以茁壮成长。”
当一根小小的跳绳,既能让乡村孩子站上世界领奖台,又能反哺本土文化、激活教育生态,它便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正如林芳俞所说:“教育的本质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而跳绳,就是那把点燃乡村少年梦想的火炬。”
这几年,林芳俞以“以绳促德、以绳启智、以绳健体、以绳育美、以绳益劳”的教学理念打造精英跳绳队,带领学生走出乡村,走向国际舞台。她的愿景是:“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握住一根跳绳,跳出健康、跳出自信、跳出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文昌市教育局正把“锦山模式”向全市各学校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