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挑战】
托管名额供不应求
致覆盖面不足
暑期托管服务的民生关怀在细节中落地生花,然而,热度背后亦有挑战。
“海南省今年首次将‘爱心托管站’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多重挑战。”海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办学管理部副主任赵欣欣指出,供需失衡、服务人力不足及资源分配问题成为当前暑期托管服务三大难题。
“托管班名额实在太少,覆盖面不够,希望能多开一些班级,多招一些孩子。”家长吉女士告诉记者,托管班报名渠道一开通,她立刻报名,但仍没能抢到名额。家长吉女士也表示托管名额太少,“我们辖区很大,名额太少了,我和邻居们都没有抢到,只能自费参加兴趣班。”
“目前秀英街道‘爱心托管站’仅能容纳20名孩子,对于辖区庞大的双职工家庭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海口市秀英街道秀中社区两委干部符小曼说。
赵欣欣分析,项目启动初期即面临资源总量不足的困境,一方面政策对托管站点设置了较高硬件门槛——需具备固定场所、基本设施、规范管理和稳定人员,导致符合标准的场地稀缺;另一方面因未充分预判家长需求,托管名额供给与需求出现了错位。目前全省虽建成多个站点,但部分由村委会会议室、公共文化站改造而来,空间较小且功能受限。
受场地和经费限制
午托困境仍存在
“官方带娃”解决了家长“看护难”的问题,但午托也依然是众多家长的“刚需”。
“若托管班能提供食宿该多好!”上班族王女士的感叹代表多数家长心声。因部分“爱心托管站”和暑托班不提供午餐午休,有的家长需每日四次奔波接送。海口家长张先生有两个孩子,每天接送两个孩子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希望托管站能提供午休和午饭,哪怕每个孩子交一点钱也行。”他说。
符小曼告诉记者,由于场地与经费限制,秀英街道“爱心托管站”暂无法提供午餐与午休。
赵欣欣分析,目前托管站难以提供午托的问题主要有三重制约:现行政策仅将托管定位为基础看护与素质教育,未强制要求食宿服务;食品安全与消防审批门槛高,多数站点缺乏独立厨房及隔音休息区;安全责任风险使托管机构望而却步。
他还指出,每个托管站点虽有一定补贴,但“撒胡椒面式”分配导致需求旺盛地区资源紧张,人力保障较显薄弱——站点多依赖志愿者,专业教师资源不足。“现行机制既未明确专业教师待遇标准,也缺乏师资轮岗的调配措施,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昌江共青团暑期“爱心托管站”负责人钟海超告诉记者,为保障师资力量,他们一方面面向社会招募有爱心、负责任的返乡大学生担任志愿者,另一方面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引入专业教师力量,共同提供教学支持。面对成本制约,昌江共青团还积极寻求“开源”之道,主动加强与社会组织、爱心企业、高校等合作,争取政策支持、资金赞助、人才支持和场地援助,多方合力共同支撑托管服务的持续开展。
钟海超表示,未来计划将托管站服务向更多有条件的村庄、社区延伸,惠及更多孩子。同时将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开发更多精品课程和特色活动,并加强对志愿者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引导和帮助小朋友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优化服务】
激励在岗教师参与
激活师资动能
如何破解暑期托管服务的供需失衡、服务人力不足及资源分配三大难题?
赵欣欣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政策精准供给,建立动态调研机制,依据区域实际需求差异化分配资金,避免“一刀切”;二是强化监管闭环,政府部门需加大对站点硬件达标及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三是激活师资动能,以多种方式激励中小学在岗教师假期参与托管服务;四是引导社会加强认知,家长需理解托管服务不同于学校教育,现阶段应以“基础看护+素质拓展”为合理预期。
他表示,随着项目经验积累,部分问题有望逐步改善,但亟须通过政策优化、资源整合及社会协同,构建可持续的托管服务生态,真正实现“托得住、管得好”的民生目标。
将探索开设
“托管+”特色项目
“全省的‘爱心托管站’共招收托管对象6500余名,日均服务对象持续保持在6000人左右。”共青团海南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共青团海南省委将从两个方面优化发展暑期“爱心托管站”。一是加强安全管理,托稳安全底线。落实每日查设施、查人员、查隐患等制度,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实施“双保险”接送机制,实行家长接送登记+志愿者签收确认制度,对无人接送儿童要及时联系家长监护人,确保“出站必交接”。加强消防疏散、极端天气应对等情况的教育培训演练,提升站点全员应急能力。
二是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广泛听取家长和小朋友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探索开设托管+科普探索、托管+体能教育、托管+国防教育等特色项目,积极构建“趣味+”课程体系,不断激发儿童兴趣,增加“用户黏性”。